杨慧英,女,白族,1964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大理市海东镇文武村村民,云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云南省剪纸、刺绣、绘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理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特聘专家”,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专业指导委员”,大理市海东中学“特聘教师”。她的剪纸、刺绣作品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越南民族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等均有收藏。她本人先后被云南省、大理州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2018年荣获“大理市巾帼创新业创业导师”称号。
起步远航
一丝不苟孜孜追求
今年54岁的杨慧英自幼受到白族文化的熏陶,对美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读小学和初中时,学校的黑板和橱窗成为她施展才华的天地。1980年6月,品学兼优的杨慧英由于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凭着对白族文化艺术的钟爱和美术基础,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她走上了艰苦的剪纸创作之路。每天干完农活,空闲时间几乎全部花在剪纸上,人到哪里,剪刀和剪纸就带到哪里,几年后她成为了海东地区家喻户晓的剪纸能人。
杨慧英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在剪纸过程中,她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剪纸作品,创作出了大量窗花和喜庆婚嫁剪纸作品。她的作品中,围腰脚边、绣花鞋样、把手香袋、枕头帐沿等图案均是白族新娘出嫁和妇女们妆饰衣物所必须的素材,仅围腰图案就有200多种。 她的剪纸图案内容丰富、造型生动传神,有的还保留着南诏原始纹样和唐代流行纹样的双重组合风格。她设计创作的花、鸟、鱼、草和“双凤朝阳”“鹿鹤同春”“戏水鸳鸯”“龙凤呈祥”“年年有余”等窗花图案,仅以龙身为例就有25个镂空节和几百个须一刀一刀剪出的龙鳞片,这些图案立体感强、线条生动流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携手共进
幸福需要勤劳奋斗
海东镇是一个纯白族乡镇,自古以来,勤劳睿智的白族妇女从小就喜爱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过去,每一名年轻女子出嫁前,都要绣好几十双绣花鞋,做好几套白族绣花服饰。总之,手工刺绣与白族妇女的生活息息相关,她们身上的围腰、头上的包头、脚底的鞋垫、床上的枕头和帐沿都离不开刺绣,能否刺绣成为白族人衡量女子是否有才艺的重要标准。所以,传统的白族妇女个个擅长刺绣,从事农活和家务之余,大家在一起做得最多的就是刺绣。在长辈的影响下,海东的女孩从小就学习刺绣。刺绣首先要粘贴花样,因此,大多数妇女还会剪纸,剪纸手艺特别好的,还常常为别人提供花样。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海东白族妇女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衣着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加上十字绣和机绣的盛行,年轻一代逐渐远离剪纸、刺绣,传承千年的手工剪纸和刺绣面临失传的危险。
杨慧英是一个从小热爱剪纸、刺绣的人,几十年间从未放下手中的剪刀和针线。由于她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懂得坚守,成为了海东乃至大理地区的剪纸、刺绣名人。更可贵的是,在她的有意引导和悉心传授下,她的儿媳、女儿与她走上了同一条路子,共同承担起弘扬和传承白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共同的兴趣爱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缔造了一个幸福完美的家。
“我一直保留着农村妇女的谦和与勤奋本色,与婆婆朝夕相处。奶奶在世时曾是海东出了名的剪纸能手,婆婆也继承了奶奶的巧手。我结婚后,婆婆将奶奶以前的剪纸作品交给我,还悉心指导我一些传统图案及刺绣搭配知识,让我的作品更加完整。现在,82岁的婆婆还时常看看我的作品,不时指教。”在这个大家庭中,杨慧英是家庭的支柱,她秉承了白族妇女的勤劳聪明、贤淑豁达,在她的悉心料理和苦心经营下,一家人上行下效、和睦相处,民族品牌作坊客源不断、生意兴隆。杨慧英建在海东农贸市场的家,临街有多间铺面,一间摆放着四台型号不一的缝纫机,是杨慧英的主要工作室,另外几间,有的是窗帘专卖店,有的是鞋子专卖店,有的是床上用品专卖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走进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展览室,四周摆放着杨慧英、儿媳、女儿获得的许多荣誉证书以及她们的剪纸和刺绣作品,还有杨慧英多年收藏的传统服饰和各类刺绣。
梦想成真
取得成绩不骄不躁
2000年和2001年,杨慧英参加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民间工艺品演示展销活动,她的作品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和赞赏。2002年5月,杨慧英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2004年8月,杨慧英参加云南省首届民族民间文化博览会暨2004年楚雄彝族火把节“国宾之约”民族民间艺术展演。2005年8月,杨慧英加入大理州曲艺家协会。2006年2月,杨慧英被大理州人事局、大理州文化局命名为“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2009年6月,杨慧英应邀参加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展演活动,同年8月,应邀参加中国摄影艺术节暨2009年首届大理国际影会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示活动。2010年8月,杨慧英赴上海参加“中国2012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云南活动周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和云南馆184天常态演出”展示活动,同年9月,赴越南参加云南民族博物馆组织的“越中色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2012年9月,杨慧英参加“第三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展”并汇编成册。2012年11月,杨慧英参加由云南省文化厅、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办的“2012首届云南民族民间手工刺绣暨十字绣大赛”,其参展作品有两件荣获优秀奖。2013年4月,杨慧英参加“大理首届民族旅游工艺品创作设计大赛”并荣获一等奖。2014年6月,杨慧英参加“美丽中国梦——中国剪纸艺术精品江苏邀请展”,剪纸作品《佛娃闹春》《快乐的白族儿女》荣获优秀奖,同年10月,她参加“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节——‘西岸杯’剪纸艺术邀请赛(成人组)”,荣获优秀奖。2015年7月至8月,杨慧英参加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主办的“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2016年2月,杨慧英参加“第十届中国(大理)茶花博览会”茶花文化品展览,同年3月,她参加“情系苍洱·品味乡愁”云南周末文博会——大理专场展演活动。
一名普通的白族农家妇女,由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凭着手中的一把剪刀,剪出了精彩人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2013年,杨慧英当选为大理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荣誉和鲜花背后,杨慧英一直保留着农村妇女的谦和与勤奋,在参加各种展演、培训的同时,她上孝父母,下育子女。她一边经营店铺,一边操持家务,先后被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和海东中学少年宫聘为特聘专家,经常外出授课。她的剪纸作品远销海内外,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越南民族博物馆、大理州博物馆等均收藏了她的剪纸、刺绣作品。
最令杨慧英骄傲的不是她本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而是她的剪纸和刺绣技艺被子女传承。
走向未来
希望代代接力“长征”
现年30岁的苏义兰是杨慧英的儿媳,她出生于上关镇大排村的一个白族家庭,受家庭影响,上小学时就开始学习白族刺绣。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白族传统刺绣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多的热爱。高中毕业走上社会后,她已能绣制鞋垫、手帕、腰带等小件产品。苏义兰从小热爱舞蹈,高中毕业后,先后在大理苍洱艺术团和大理旅游集团游船公司专职从事民族舞蹈表演。期间,她从未中断白族刺绣的练习。结婚后,由于得到婆婆杨慧英的指导,苏义兰掌握了更多的刺绣手法,很快接手了家庭绣坊的业务,专职从事刺绣工作,成为婆婆的得力助手。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苏义兰悉心研究机绣产品特点,并与婆婆一起对白族刺绣的样式进行改良,生产了一批手绣和机绣并存的产品。比如,在窗帘制作中,根据客户的需要,尝试加入一些白族传统刺绣图案,得到了客户好评。更胜婆婆的是,苏义兰还能歌善舞,成为大理海东蓝盔群众艺术团的骨干演员,跟随艺术团经常到各地演出。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通过几年努力,苏义兰的刺绣技艺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2015年3月,她被命名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和婆婆的作品一起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大理茶花博览会”茶花文化品展览。
31岁的女儿杨亚辉从小受到母亲杨慧英的教育和熏陶,读小学时就能剪出一些简单的花样。高考时,她之所以选择离家最近的大理学院视觉传媒专业,目的就是希望在读书的同时,能经常得到母亲的指导,将白族剪纸和刺绣发扬光大。大学一年级时,杨亚辉在大理学院艺术馆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展出50余件剪纸和刺绣作品,在民间艺术创作道路上跨出重要一步。2010年1月,她以助教身份参加了云南艺术学院“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同年2月,她加入了大理州文联文艺家协会。2015年3月,杨亚辉与嫂子苏义兰一起被命名为“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杨亚辉参加了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2016年1月,她报送的作品“大理海东白族新娘回门装”入选云南省文化厅、省文产办和云南艺术学院主办的“云南民族服饰展演”活动,同年2月,杨亚辉和母亲、嫂子一起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大理茶花博览会”茶花文化品展览。3月,杨亚辉又和母亲一起参加了“情系苍洱·品味乡愁”云南周末文博会——大理专场展演活动。
杨亚辉从小耳濡目染,又接受过高等艺术教育,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自动放弃广告公司工作,跟随母亲从事传统剪纸。她正在精心策划,通过现代商业运作手段,将白族剪纸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017年8月3日,大理市妇联、市农业局、海东镇妇联在海东镇向阳村联合举办白族手工刺绣技艺培训。此次培训邀请省级剪纸、刺绣非遗传承人杨慧英和州级剪纸、刺绣非遗传承人杨亚辉进行授课。培训内容涵盖了中国刺绣历史和种类、白族刺绣简介、针法及刺绣周边产品等方面。培训形式灵活丰富,采取理论与实作、学习与应用、集中授课与自学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训学员纷纷表示,通过与老师一同挖掘手工刺绣的价值,领略到手工刺绣的魅力所在,将以此为基点,转变就业观念,促进个性化发展,把白族手工刺绣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
杨慧英是海东镇白族人民的骄傲,她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着白族剪纸和刺绣这朵奇葩,她剪出了精彩人生,绣出了幸福家庭。勤劳创伟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有梦想的人,新作为一定有新辉煌。在今后的人生征程中,她和她的家人一定会剪出更精彩的人生,绣出更壮美的画卷。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