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是先辈们不可避免的社会环境。我们这代人艰苦努力的40年,是改革开放伟大政策带来的辉煌40年,是国力、家力、人力充分发挥的40年,更是人民获得从未有的幸福感、满足感的40年。
我家是普通的上关镇农村家庭,回想40年改革开放历程,让人难忘的是改革开放惠民政策的实施,使我实现了住有所居、颐养天年。40年前,我家三代十口人原住有三间茅屋一间阁楼。1983年,我有4个小孩,都挤在一间屋子居住,在外教书的我周末回家,只能将2个小孩寄宿到别人家里。当时,住有所居的希望不可能指望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两个弟弟。当时,在小学担任教师的我每月工资47.5元,住房不足严重困扰着我们一家。爱人从事农业生产,入不敷出,困苦可想而知。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我决心省吃俭用,树立艰苦奋斗精神,每月到信用社储蓄5元钱。当时,5元钱能买到一根梁头或两根椽子,大工匠日工资也只1.5—2元。经过近十年储蓄,在亲朋好友支持下,我家于1988年建起了五间土木结构瓦房,还没来得及装修就入住,初步解决了住有所居问题。在修建住房的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我终身难忘,并教导下辈务必感恩。有一天,我爱人说明天菜钱都没有了,经过仔细琢磨,我骑上自行车赶回学校,准备向同事暂借点钱。路上巧遇在腾龙小学任教的杨姓同学返家,不耻在路上闲谈开口。好心的杨老师也坦诚地说:“我刚好领了工资,家中暂不急用,你先拿去30元吧。”杨老师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紧接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深入贯彻,家里分到了2.48亩责任田,同时,家里赊了邻居一头母猪,舅子家又低价赊给我家一头小母牛。于是,我家就在宽敞的庭院内做起粉丝加工,循环发展家庭副业。一年一点装饰装修房屋,终于,全家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间。
家庭安居了,全家人便一心一意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日子一年好胜一年。不过,知艰识苦的家庭成员艰苦努力传统仍然没有丢。2000年,在乡镇企业务工多年的大儿子夫妇批了一块宅基地,建起了五间两层钢混结构别墅;2007年,二儿子中专毕业在昆明、下关务工7年,找了下关姑娘成家,共同建起了五间五层钢混结构房;2015年,我家的住房已成危房,又新建了三间两层钢混住房。另外,两个女儿先后出嫁在农村,凭着艰苦创业精神,也先后于2011年、2012年分别新建了钢混结构新式房。至此,我们全家实现了安居乐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