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细雨过后,洱海生态湿地公园,人们漫步其间,清风徐来,静谧清幽,放眼四周,苍山如黛,洱海如屏,处处绿地怡人,偶有白鹭惊起,它们在青山绿水间竞相追逐、嬉戏、觅食,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
大理的美,离不开洱海。洱海,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理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是很多人心中诗意的栖居之所,更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对于生活在洱海边的大理人民来说,洱海就是他们的净土。每天,他们和洱海一起迎接晨光,一起送走夕阳,他们诗意地栖居,恬淡地生活,他们和洱海之间永恒和谐的日子又和洱海一同展示给外来的人。
要留下什么样的洱海给子孙后代?
“我从小就生活在洱海边,可是现在的洱海和以前的洱海不一样了。”家住大理市银桥镇蟠溪村的赵大爷很是伤感,“我们小时候经常下海摸鱼,口渴了捧起洱海水就喝。到处都是沙滩,可以在上面疯玩一整天。”
但是,曾几何时,污水乱排、农业面源污染、畜禽粪便等各种各样的污染源,给洱海带来巨大的伤害……
1996年,洱海第一次出现蓝藻水华,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时他们还不知道蓝藻是什么。随后,2003年、2013年,洱海又出现蓝藻大面积暴发和聚集。这让世代居住在洱海边的大理人有了被刺伤的阵痛。
“美貌”为她迎来喜爱,也为她带来伤害。有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环湖旅游井喷式发展、环湖餐饮客栈的快速增加、游客数量的激增、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洱海污染负荷也在不断增加。
洱海被污染了,就好像有人突然扬手,将肮脏的灰尘撒进一碗干净清凉的水中……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将给后代子孙留下什么样的洱海?现实在发出声声追问。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只能从冰冷的中国地图上怀念曾经的‘母亲湖’,当他们懵懂地问我们洱海去哪儿了的时候,我们只能无言以对。”赵大爷的话有些哽咽,“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也能像我小时候一样,在海里游泳、抓鱼,渴了就随手喝一口洱海水……”
一场永不止步的“母亲湖”保卫战
其实,对洱海的保护与治理,非自今日始。事实上,自1996年起,大理州市党委、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就围绕洱海保护做了大量实实在在、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洱海水系属于一个循环的生态系统,只单一考虑某一方面,在洱海水质已经局部出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显然很难让保护和治理有明显的效果。
在大理州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随着洱海保护工作的推进,洱海保护已成为社会各族各界广泛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重点、焦点问题,大理州、市关于洱海保护的措施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
“我是湾桥镇滩地管理员、河道管理员和路面保洁员的组长,不仅要负责统筹协调他们的工作,每天还要对湖边沿线滩地6.4公里进行巡查。”今年62岁的赵光明老人身体依旧硬朗,“我在洱海边生活了一辈子,14岁起就靠打渔为生。我认为,洱海如果没有保护好就什么都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洱海,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
鸟鸣悠悠,溪水潺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道路前行,青瓦白墙与田园景观相映成趣,大青树仍郁郁葱葱,放眼四望,悠悠洱海碧波粼粼,美不胜收。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为了还给“母亲湖”一个美好的明天,大理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举全市之力,全民动员,开展了以“两污”整治、违章建筑整治、市场秩序整治、交通和消防整治、“为官不为”整治为重点的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为持续改善洱海水质,省委、省政府作出“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好洱海流域水环境”的重要指示,大理州市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围绕“稳定水质、持续向好”的目标,全力推进以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为重点的“七大行动”。
为保证清水入湖水量和水质,大理市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终极目标,对洱海周围34条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工程采取PPP模式实施,单条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生态治理三项工程。工程完工后,将为洱海保护撑起一把“保护伞”。
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为洱海保护筑防线
“洱海保护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复杂工程,尽管洱海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要把洱海保护这根接力棒一代代地交接下去,让洱海永葆美丽与纯净。”这是大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洱海保护治理,被大理市政府写入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要任务,“以最坚决的态度、最强硬的措施、最大的决心抓好以洱海保护治理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最,表达了大理市对洱海保护治理的态度。
为实现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全覆盖,有效解决环洱海集镇、村庄的污水收集处理,“十三五”以来,大理州市党委、政府通过科学论证,启动实施了洱海流域截污治污工程。
“为全力抢抓工程进度,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参建单位采取 ‘5+2,白加黑,24小时连续施工’的方式,经过3次提速后,环湖截污(一期、二期)工程比合同工期提前6至18个月完成。” 大理市“两保护”产业督导协调组副组长、“七大行动”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闫文玲介绍说,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工程顺利在6月30日前实现体系闭合进入运行调试阶段,构建了从农户化粪池(细胞)→村落污水收集支管(毛细管)→污水收集主干管(主动脉)→污水处理厂站(心脏)→尾水库塘(排放利用)城乡全覆盖的截污治污体系,为洱海穿上了“防护服”。
划定“三线”还洱海清水绿岸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正是因为有了苍山洱海,大理才和其他地方具有了不一样的魅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治理好洱海,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近期,大理市划定了蓝绿红“三线”,在“三线”范围内实施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蓝线是洱海湖区界线,以“2007年环洱海数字化修测地形图”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区范围界线划定。绿线是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以蓝线为基准线外延15米划定。红线是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以洱海海西、海北(上关镇境内)蓝线外延100米,洱海东北片区(海东镇、挖色镇、双廊镇境内)环海路道路外侧路肩外延30米划定。
洱海生态环境保护划定“三线”工作开始以来,大理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各环湖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宣传,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大理市已启动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工程,完成市委党校片区160亩生态修复工程建筑物拆除5000平方米,完成莫残溪至清碧溪入湖河口湿地、洱滨村北至葭蓬村段生态修复、向阳湾湿地工程建设地表清理6万平方米,启动了生态廊道工程洱河北路(北干渠)段、洱海月湿地公园段建设。
牺牲是为了守住美好。喜洲镇河矣江村的吴益权一家世世代代在洱海边生活,他们居住的房子在此次划定“三线”范围内,需要全部拆除腾退。在得知需要搬迁后,吴益权一家虽然舍不得居住了多年的家园,却仍然作出了支持洱海保护搬迁的决定。“一开始是有点舍不得搬,毕竟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但是想想,为了洱海保护,咱得支持,还是决定搬了。”吴益权的话很朴实,却道出了很多大理群众的心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驻足是为了更好的上路,保护好洱海的一湖清澈,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
本着这样的理念,几年来,大理对洱海的保护,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再转为“生态之治”;在保护方式上,从以治为主,向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
这些转变的背后,是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挖色镇工作队副队长马彬说:“为了保护洱海,我们付出了很多,也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多措并举,全面发力,促进洱海水质进一步好转。” 挖色镇高兴村的杨世雄大爷说:“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可是,再难也要保护洱海,这关系到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身体健康。”
大理人有幸,坐拥洱海;洱海有幸,遇见了爱她惜她的大理人。如今,洱海正以她生机无限的优美风姿回馈这份大爱。据统计,今年以来,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洱海水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今年1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连续两年5月水质达Ⅱ类,且全湖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
午后,暖暖的阳光撒在一碧万顷清风徐徐的海面,干净透明的水体一眼可看到三四米深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静静的洱海依偎在苍山的怀抱。水清岸绿,碧波悠悠;山水相依,美景无限。苍山作证,为“誓还”洱海一湖清水,大理正一步步地以更完善的机制、更有力的举措,力保洱海湖水长清。
美,总是令人向往!
7月4日至8日,第5届亚洲龙舟锦标赛在大理的苍山洱海间举行,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运动员组成的15支龙舟队在大理西洱河展开激烈的龙舟竞渡。苍洱大地的迷人风采,让运动员们沉醉其中,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中国选手姜金权说:“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大理,来到这里发现大理山美、水美、人更美。”
山水相依永媲美!那正是“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永恒恋曲。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