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8/6/m2018061891055fe60eec4a3da5525202f8c39907.jpg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这是宋代诗人许文通的《端阳采撷》。在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8-06/19/017445.html

等待处理…

艾草青粽飘香

作者 张燕峰
2018年06月18日  浏览量:1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这是宋代诗人许文通的《端阳采撷》。在描写端午节的诗句中,我独独喜欢这首。玉粽飘香,百舸争流,艾叶青青,黄酒盈盈,慈父稚子佩戴香囊,俊俏媳妇巧笑倩兮,简直是一幅绝妙的端午民俗画。

我的家乡在北方,端午节没有赛龙舟的习俗,采艾草和缝香囊却是自古有之。每到春天,和风煦暖,艾草便绿意葱茏,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看,一丛丛,一簇簇,遍布田埂地头,绿得耀眼,像绿色的翡翠,在清风中柔柔地招摇,煞是喜人。

端午节那天,当我还在酣睡的时候,就有毛茸茸的东西在撩拨耳朵,瞬间淡淡药香直钻鼻孔,沁人心脾。哦,一定是爸爸起了大早,在日出之前从野外采了青青的艾草回来。妈妈会把最鲜嫩的挑出来,轻轻挂在我们耳边,意在保佑我们百病不生,平安长大,还抓一小把插在门楣上,用以辟邪驱毒。

在氤氲的药香中,我睁开朦胧的睡眼,穿好衣服。背着书包出门的时候,妈妈把一个用五色丝线缝成的香囊,庄重地放在我的衣兜里。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神圣感,一颗小小的心陡然被幸福塞得满满。

妈妈又抓起一个香囊塞到我的书包里,叮嘱道,别忘了,送给老师。

老师是湖北襄阳人,阴差阳错飘零到北方来。当我们刚刚走进学校,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清香。大家翕动鼻翼,面面相觑,最后断定香味是从老师的屋里传出来的。

当我们诵读课文的时候,老师走进了教室,大家放下课本,跑到老师身边,这个给老师耳朵上挂几枝艾草,那个给老师的衣袋里塞上香囊,还有的把五色丝线系在老师的手腕上。

师母端着盆子进来了,里面堆满了绿色三角的东西,热气腾腾,香气袅袅。老师说,吃粽子喽!我们赶紧规规矩矩地坐好,师母把粽子一个个放在我们面前。老师说,孩子们,你们知道吃粽子是纪念谁吗?

我们摇头。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屈原。老师说,屈原是爱国诗人,你们长大后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天涯,但是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家乡和祖国。

接下来,老师就开始吟诵难懂的诗句,慢慢地,老师的眼里竟然泛起了晶莹的泪花,师母也噙着泪低头出去了。当读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声音戛然而止。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受老师情绪的感染,教室里响起了低低的抽泣声。

而今,又逢端午,爸妈已是垂垂老矣,再也没有人为我采艾草缝香囊了。但青青的艾草和粽子的清香穿透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还有两鬓斑白的老师诵读《离骚》的情景,一一浮现眼前,鲜活如昨。漫漫人生路,亲情、爱国情,如圣洁甘甜的清泉一样,一直浇灌我的心田,滋养了岁月,也润泽了我的生命。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端午荷包香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