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全市2018年度河(湖)长制领导小组、总河长暨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总结2017年度河长制工作和防汛抗旱工作,分析研究存在的困难问题,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
市委书记、市级总河长高志宏签署大理市第1号总河长令并作讲话。高志宏指出,自去年3月河长制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建立市、镇、村、组四级河长体系,实现全市河(湖)从“没人管”到“有人管”的转变。在29条洱海主要入湖河道入湖口设立水质考核监测点的基础上,按镇、村行政区划增加设立了141个河道断面水质监测点,实现了河道管理、河长巡河、水质监测常态化,全市推行河长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高志宏要求,要强化河长责任制落实,在推进“常治长效”上下功夫。要构建长效运转责任制,坚持巡河常态化,坚持治理常态化,坚持督察常态化。要强化协作配合,在推进“联防共治”上下功夫。河长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水沟渠和不同辖区、各个行业,各有关部门既要“自扫门前雪”,也要管好他人的“瓦上霜”。要强化考核奖惩,在推动“落地见效”上下功夫。今年10月底前,在31条主要入湖河道、沟渠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定期公开公布监测结果。要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锁定责任主体;要强化宣传发动,切实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心、人人有责、人人监督的浓厚氛围。
高志宏强调,要强化科学防控,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各项工作。他指出,防汛抗旱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是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的底线和生命线,要克服麻痹思想,完善隐患整改台账制度,细化预案,见缝插针地开展好“三清洁”活动,保持河道清洁、垃圾处理迅速、农田管水到位,最大限度减少外源污染进入洱海。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级副总河长杜淑敢主持会议,并就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作要求。杜淑敢要求,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领河长制工作,加强沟渠河道治理整治、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治理等全方位系统治理措施,改善河湖生态系统;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努力实现河道水环境响应关系的动态分析和实时监控预警,为河道保护和管理资源动态配置提供决策支持,不断提高河流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以问题为导向抓好整改落实。要认真落实防汛抗旱各项工作,做好各项应急准备,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收集上报灾情和应对情况,一旦发生险情、灾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处置工作,尽全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副市长、市河长制领导小组副组长袁春城总结全市河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安排部署2018年河长制、防汛抗旱工作。会上还签订了《2018年度河长制工作目标责任书》和《2018年度防汛抗旱工作目标责任书》。
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市级河长,市级总督察、督察长,“两区一委”负责人,市级河长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级总河长、副总河长、乡镇级河长,市河长办全体工作人员和各乡镇河长办主任参加会议。
记者 彭黎明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