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8/5/20180510bea1b87d84374797b85a31e1d61df50c.jpg
在此之前,笔者已写过《他给我们带来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一文,从大的方面阐发了对领袖的崇敬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8-05/11/017077.html

等待处理…

人格的魅力 领袖的情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之二

作者 杨 荣
2018年05月10日  浏览量:1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此之前,笔者已写过《他给我们带来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一文,从大的方面阐发了对领袖的崇敬之情。熟悉写作的人都知道,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一篇文章是不能将其穷究底里的。再从行文的结构上讲,一篇文章也不宜有几个主题,因此再将未尽之言组成这篇短文,以抒自己对领袖的佩叹之意。

融入群众 心怀人民

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插队7年,经历了终生难忘的许多事。在这7年中,他已把自己自觉地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在经历了众多的喜怒哀乐之后,他在这里读懂了人生,读懂了农民,读懂了中国,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伟大使命。

为了未来更有作为,为中国更多的老百姓谋求更多的福祉,习近平需要从知识上、视野上更加充实自己。于是他非常珍惜能到清华大学去深造的机会,离开了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在走之前习近平曾说:“我人虽然走了,但心永远留在了这里。”从他以后数次回到陕北、回到延安、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关心那里的人民群众,以及竭尽所能以私人的名义帮助梁家河困难群众的种种作为中,可以证明这一点。梁家河人民对他感激不尽。同样广大读者读了他的这些难能可贵的点滴事迹之后,也从中体会到领袖的博大情怀,让人们看到了作为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心怀人民的博大情怀和令人倾慕的人格魅力,是合格领袖的重要品质,也是“滴水见太阳”的真理折射,令人佩叹之致!

1975年,经历了7年知青历练的生活之后,习近平为上大学而离开了梁家河,然而他的心每时每刻都牵挂着那里的父老乡亲。习近平祖籍为陕西省富平县,但是他出生在北京,梁家河可算是他的第二故乡了。习近平在厦门工作的时候,曾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与习近平很熟悉的村民梁玉明带着乡党委书记杨世忠找到他,请他想办法帮忙解决村里通电的问题。当时习近平没有一口答应,因为跨省隔县,解决问题不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只给他们说我想想办法。之后,习近平与延川县委书记取得联系,希望他能帮忙解决梁家河的通电问题。后来延川县委书记给梁家河批了20万元,一条沟的5个村都通了电。习近平在福建省委工作的时候,梁玉明又去找了他一次,那次是为了村里办学校的事。梁玉明对习近平说村里想办学校,可没有钱,请他想想办法。后来习近平通过多方联系,得到了一个慈善机构的支持,出资给梁家河办了一所学校,建有9个教室,可容纳100多个学生,还有教师宿舍等其他设施。

2005年,与习近平很熟悉的梁家河村民王宪平到北京办事,找到曾与习近平一起插队的雷平生,他们就给远在浙江工作的习近平打电话,想搞个梁家河知青聚会,请他来参加。那时习近平正好有事特别忙,实在脱不了身。习近平托雷平生先替自己掏3000元给黑子(王宪平),让他多在北京玩几天,表达了习近平对当年一起劳动的农民弟兄的深情厚谊。习近平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得知梁家河村民梁玉明得病后,首先给他寄去了5000元的路费,让他来福州治病。梁玉明父子到习近平家之后,彭丽媛老师亲自给他们做饭,让他们非常感动。第二次梁玉明旧病复发,习近平又拿出20000元把他的病彻底治好了。梁玉明说:“习近平虽然当了干部,但他的积蓄也不多,他给我治病的钱,大部分是彭老师给的。”身为党的领导干部,习近平能做到体贴百姓,不忘旧情,并能让家属与他一样具有平民情怀的人的确不多,这不得不让人们十分敬佩他的高尚人格和博大情怀。

2015年春节前夕,身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心系老区人民,牵挂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的广大群众,携夫人彭丽媛去看望大家,这其中有两件事让人非常感动和钦佩。第一件事就是他向村民介绍彭丽媛老师时,不用官方的习惯用语“夫人”这样的称谓,而是用陕北的方言说:“这是我的婆姨。”这种说法只是普通人之间的交流用语,用当地方言与群众交流,不仅缩短了领袖与群众的距离,而且还表现了习近平自觉将自己融入普通群众的高尚品格。这只是书中不经意的一个细节,而正是这个细节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谦逊处世的人格魅力。第二件事就是习近平向村民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时,听说他们种植了果园并且收益很好,他很高兴,决定徒步与村民一起爬山到离村子很远的果园去参观。在果园中,他与群众一起席地而坐,以谈心的方式提出怎样建设好梁家河的意见和建议,让人们感到特别的亲切和信服。这个情节告诉人们,习近平心中一直装着人民,并真心实意地希望老少边穷的革命老区与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一同进步。这既是他作为国家最高统帅的殷切希望,也是他曾经是梁家河一员村民的朴素愿望。

从以上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难能可贵的平民情怀和人民领袖的人格魅力。对于国人,他的这种平民情怀,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之福;对于国际,他的这种人格魅力,体现在发展好中国的同时还竭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国际援助的承诺说一不二,把一切都做得尽善尽美。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的大国领袖的人格魅力不断赢得了全球各国人民的钦佩和尊重,进而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威望越来越高,这又何尝不是中国人民之洪福呢?

家国情怀 思想伟力

由于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利益和国家荣誉,因而习近平总书记诸多的治国理念总是那样的睿智和英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大长国人志气的理论创新,其中的“文化自信”,让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熏陶的国人特别感到自豪。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独树一帜。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世界上研究中国文化、自觉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全球各地都兴办了孔子学院,设立了汉语研究机构就是最好的例证。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国文,特别是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意的汉字还没有学好的情况下,就被家长们

逼着去学习课程规定的英语之外的其他外语,如日语、韩语、泰语等语种。在这种看似“望子成龙”的教学设计中,实际上多多少少隐藏着几分文化不自信。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作为具有广泛学识的新一代,会说英语是必要的,然而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汉语在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汉语正成为世界强势语言之一。如果把汉语真正学好了,将来不管在国内还是国际就是掌握了未来的竞争力。文化自信的底气源自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要坚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要为中国汉语的独一无二感到自豪,展现中国人民的精神志气,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想,这也许就是“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和价值观,构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在中国完整的传统文化系统中,教育人们要坚守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节义等节操。在“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孝要让位于忠,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忠臣良将的必然选择。因为孝更多的有利于家,而只有忠才更多的有利于国。而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位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大忠之人。因此,践行“文化自信”有其深刻道理和意义,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当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大长国人志气的理论论断,限于篇幅,不作赘述。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