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邑乡开展核桃种植提升、流转土地种植车厘子等,在彝族山乡捧起了致富的“金饭碗”;凤仪镇三哨村成立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贫瘠的山林种出了“摇钱树”;双廊镇五星村发展集体标准化养鸡厂、桑蚕养殖等,在贫困农户心中点亮脱贫的新曙光……2016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脱贫攻坚的“牛鼻子”,积极探索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初步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可喜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从我国扶贫工作几十年的实践来看,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去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产业扶持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可以说,做好了产业扶贫的大文章,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然而,在近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市不少贫困农户发展的产业多为“短平快”的种养殖项目,发展后续动力不足,且缺乏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带动,增收和辐射带动效果有限,产业脱贫基础还不牢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此,我市要做好产业扶贫这篇文章,筑牢产业脱贫基础,首先必须突出“精准”二字,在“精准”上多下工夫。
俗话说:“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与项目。要实现精准定位,就需要了解贫困农户的所想、所盼、所忧,摸清村情、乡情,进行深度市场调研,找出各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和项目。同时,我市各级各部门更应找准角色定位,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当好产业扶贫的调研员、推广员和服务员,让产业既适应当地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扶贫脱贫的现实。
一旦实现了产业和项目的精准定位,各级各部门就应围绕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弱点,强化政策扶持,解决好贫困地区资源、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配套措施,破解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在基础设施上舍得投入,在技能培养上深耕细作,加大资本引导、龙头企业培养、知识人才下乡等机制创新力度,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扶贫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真正让特色产业自己立得住、扶贫见成效。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扶贫还必须立足“增收可持续”,让贫困农户精准受益,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各级各部门应在产业布局中突出重点,要覆盖所有扶贫对象;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要找准特色产业与脱贫增收的结合点,继续细化与推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千方百计让富民的产业兴起来,让广大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实现精准产业定位,以精度来推动力度,是产业扶贫千头万绪中的关键抓手,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是真心、细心、耐心与决心。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