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通过多年努力,我市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收入切实增加,贫困地区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我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脱贫难度更大、脱贫成本更高,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特别是一些贫困群众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内生动力不足,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脱贫致富热情不高,一些贫困群众甚至存在“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客观上讲,我市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差了一些,发展的难度大了一些,但这绝不是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理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和帮扶干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坚持典型引路,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避免大包大揽包办代替,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精准脱贫过程中,既要分析致贫的客观因素,也要分析贫困群众的主观因素;既要注重在物质上扶贫,也要注重在精神上扶志;既要注重在心理上扶信心,也要注重在智力上扶智慧,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
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如果贫困群众不动起来、不干起来,脱贫攻坚就会失去至关重要的内生动力,也会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的最终成效。对于观念陈旧的贫困群众,基层党组织和扶贫干部要从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做起,触动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找准贫困根子,解开思想扣子,激发起致富信心。对于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的“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思想,基层党组织和扶贫干部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狠抓精神扶贫,对准消极的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奋力脱贫奔小康的斗志,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人民群众是最重要的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实现脱贫目标,切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把贫困群众这个主体“晾”在一边,而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感情和意愿,把贫困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此,扶贫工作才能做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