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11/m20171116aad4264cb26140359b036ce3a9ca5a45.jpg
你是大理人吗?你研究过大理方言吗?如果是大理人而又没有研究过大理方言,那么就有必要细细品读一下尹学渊先生著述的《话说大理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7-11/17/015377.html

等待处理…

雅俗共赏的地方读物

——《话说大理话》读后

2017年11月16日  浏览量:5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你是大理人吗?你研究过大理方言吗?如果是大理人而又没有研究过大理方言,那么就有必要细细品读一下尹学渊先生著述的《话说大理话》一书了。因为这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地方读物。说它雅是无论你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的一些见地都能引起你的文化共鸣。诸如:“方言是人类文明的最初记忆,其中蕴藏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独特文化智能和区域文化密码,它是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和民间思想最朴素的表现形式,是含义既朴素直白,又丰富深刻的语态,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情结;一种鲜活的气质和自尊;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说它俗,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只需粗通文墨者就能读出它的妙意。诸如:“你说乡音是不是有点像证明某个人‘原产地’的防伪标签呢?”这句话既直白无骚,又回味无穷。人们评判一个人的演讲或著述的优劣,一般有四个尺度,即:深入浅出真学问;深入深出大学问;浅入浅出没学问;浅入深出假学问。尹先生介绍、论述大理方言的特征时,总是把握“深入浅出”这个尺度,因此总让人心悦诚服。那么,研究地方方言有什么意义呢?乡音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忘本的试金石。倘若一个人到外地旅居多年,甚至到京城做了高官,或者在学术上有很大成就,回来时他还能够做到乡音未改,情怀依旧,他就会令人肃然起敬,因为这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也是一种难得的风范。因此,研究方言,珍视乡音,是有识之士朴实无华的民族情怀,是智者、能者为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自觉担当,决不是文化人闲来无事的雅玩。尹学渊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热心民族文化研究的智者和能者。

以方言突出人物的地域特征,这在很多优秀作品里都曾采用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古月饰演毛主席的很多电视剧里,毛主席都讲地道的湖南话,让所有观众,特别是现在年轻的一辈人一听就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湖南人,以这样的艺术手法突出了毛主席身居高位,乡音未改的崇高品格。后来唐国强成了饰演毛主席中老年时期人物形象的专业户,并且一律改说普通话。一开始,听到电视中的毛主席讲标准的普通话,大家还感到不太适应,渐渐地听多了也就适应了。不过,无论是过去的王铁成、刘劲饰演的周总理,还是现在的孙维民饰演的中老年周总理,说的都是带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话,这无非也就是尊重周总理出生浙江,少年后迁至江苏生活的这样一种历史事实。然而,对毛主席的塑造为什么就要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呢?通过思考,笔者觉得这同样是注重语言的地域特征问题。毛主席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就世界而言,把毛主席的地域特征定格为湖南那就太小了,应当是中国。那么,完全能代表中国的地域语言是什么?那就是普通话,以普通话向世人宣示:毛泽东是中国人!笔者绕了那么大的一个弯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要想说明的就是研究方言,研究地域文化的意义所在。其实在全国各级都有人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各地方言,并巧妙地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之中,使其产生独特的鲜活效果。这应当是学者们对弘扬民族文化所作的贡献。

尹学渊先生潜心收集大理方言词汇,俚语俗语3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地方方言资料,以3500多条的方言词汇编著了《大理方言集注》一书。因《方言集注》的编排形式有点像人们熟知的各种词典,对每个词条的释义时特别注重知识性和条理性,难以顾及可读性和趣味性。因此,他又从收集的3500余条方言词汇中,选取了数十条较为常见的本地方言词条,以杂谈的形式加以深度读解和介绍,便形成了《话说大理话》这部雅俗共赏的地方读物。在通读了尹先生著述的《话说大理话》之后,笔者发现比起标准的现代汉语,大理方言有时更生动形象,更简洁有趣。比如大理方言中把有诚信、有担当、敢作敢为而又说一不二的男人敬称为“汉子人”;把不尊老爱幼,在公众场所爱生事惹非,在生活中随心所欲的中青年男子鄙称为“二杆子”;把说话啰哩巴嗦,发音嗲声嗲气,办事拖泥带水的男人戏称为“二姨妈”等等。还有把那些说话不着调,办事不巴谱,行为不检点的人,不管是男是女,统统称作“干草疯”。“干草疯”与现代汉语中的“疯子”有程度上的区别,是介手于“疯”与“不疯”之间的一种病态。由此可见,大理方言有时听起来让人更感风趣和经典,还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表的韵味。

基于此,正如本文开言所说,每一个大理人都有必要品读一下尹学渊先生著述的《话说大理话》,品读过后你会无形中增长了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大理人你会增加几许民族自豪感。除了《大理方言集注》和《话说大理话》这两部学术性著作以外,尹学渊先生常有一些小小说、散文和诙谐杂文问世,每每读来都让人大有教益。

说到大理方言的妙趣和运用,笔者有两个一正一反的例子想唠叨几句,它会说明运用正确了它会妙趣横生,用得不准确会导致杠耳朵的不和谐效果。说的是“文革”那会儿,各地都在用方言移植样板戏,大理有一个文艺团体在移植《沙家浜》中胡司令、刁德一的对白时,刁德一为试探阿庆嫂便说了一句:阿庆嫂,请抽烟!这时与阿庆嫂很熟悉的胡司令很着急,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他的对白是:人家不会,你干什么?这是一句很平常的话,虽有斥责之意,却没什么亮点。而移植成白剧《沙家浜》后,胡司令的对白就变成了:“人家不会,你张球倒!”此语一出,引得台下哄堂大笑,这就是大理话的魅力!另有一个例子就是:在下关,只要我们上了公交车,特别是2路公交车,你时不时就会听到一则用下关话广播的广告:“学舞蹈,到天姿。天姿舞蹈!”其中的“蹈”字念成第三声“捣”,那是标准的普通话读音。下关话中的“蹈”应当读第四声“道”,这样才顺耳动听。下关话中突然冒出一个普通话的读音,让人感到不伦不类,甚至有点扛耳朵的感觉。由此可见,用好、读好地方方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其实,我们在积极推行普通话的同时,也在进行地方方言的探索研究,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各有其用。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外地人谈话时使用普通话,那是起码的要求,是文明进步的象征。而在日常生活中与本地人交流使用方言,它会让人倍感亲切,感到自然和畅。正因为方言有它一定的特殊功效,很多电视台才专门开办方言节目,如广东电视台的“粤话节目”,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大口马牙”;大理电视台的“神谈二五”等。在地方用方言办电视或广播节目,它会迎来更多的受众,特别受那些不识字的老爷爷、老太太们的欢迎,也扩大了宣传效果。因此,凡事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全面地分析问题,不能忽“左”或忽“右”,这才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原则。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充实的女人最有魅力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