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11/m20171116e37ce56c6a5c4c1e99d600f8f116a9d5.jpg
正值初冬时节,一缕阳光给双廊镇石块村镀上了一层静美的温柔。沿着平坦的小路一直往前,就到了丁礼荣家。今年50多岁的丁礼荣,身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7-11/17/015376.html

等待处理…

实验致富两手抓 带动村民把贫脱

——访社会扶贫模范丁礼荣

2017年11月16日  浏览量:50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正值初冬时节,一缕阳光给双廊镇石块村镀上了一层静美的温柔。

沿着平坦的小路一直往前,就到了丁礼荣家。今年50多岁的丁礼荣,身体硬朗,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没有高学历,没有专业知识,丁礼荣最拿得出手的就是自己做得一手好农活。回想起他的创业历程,可以说是几经坚辛和波折。“我育过烤烟,种过大蒜,栽过葡萄。但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只让我们一家5口人温饱有余,致富无门。”看得出来,丁礼荣很健谈。

除了种植,丁礼荣也养蚕。“一张蚕茧好的可以卖3000多元,但养蚕是个精细活,还耗时耗力。蚕蛹生命力弱,除了要时刻关注蚕房卫生外,还要注意防控疾病。长大后的蚕对桑叶需求量大,光是喂食,每张蚕就要喂一个半小时,加上没有专业的养殖技术和蚕房,很多村民只能望而却步。”说起这些,丁礼荣有些无奈。

2007年,市农业局以“公司+党支部+农户”的方式,引进大理广通茧丝绸有限公司,在我市贫困山区开展蚕桑种养殖。丁礼荣做了石块村石牛坪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成为第一批直接受益人。“2010年,我在双廊镇政府和茧丝绸公司补助的700元/亩苗款和自筹200元/亩的政策下,开始养蚕。第一年就把家里的15亩地全部种上了桑树。2014年,我一鼓作气,在石块村盖起了第一个超过20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又把家里的30多亩包谷地都种上了桑树。”丁礼荣告诉记者。

然而,慢慢地,丁礼荣发现,挂在帘子上的老式养蚕特别耗时耗力。“后来,我就自己琢磨着能不能把半人多高的蚕帘平铺在地上,既能增加养蚕面积也能方便喂食,只要把切好的桑叶散在蚕帘上就可以了。”说到这里,丁礼荣抑制不住有些兴奋。

说干就干,丁礼荣开始在家里做实验。经过一年的时间,丁礼荣研制出一套只要15分钟就能喂一张蚕的平铺蚕帘式的“省力化”养蚕方法。他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我家的蚕桑种养殖收入近9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2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走上致富路的丁礼荣,没有忘记乡亲们,从2013年自己种桑养蚕取得较好收益开始,他就把自己的“省力化”养蚕方法推广给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石块村石牛坪组60余户人家,有40多户从事种桑养蚕,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8户。“现在,不仅是五星、石块在用‘省力化’养蚕法,就连海东镇,甚至鹤庆县的养蚕户也慕名而来,我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他们。”丁礼荣介绍说,目前,石块村石牛坪组共有蚕桑种植面积600多亩,建有200平方米以上大棚户26户。去年,大理广通茧丝绸有限公司就向石牛坪组蚕桑养殖户兑现收购资金近100万元,今年收购资金预计可以突破130万元。

丁礼荣的聪明能干,不仅换来了自家生活的蒸蒸日上,他的无私奉献也获得了社会的肯定。今年,他被评为大理市的“社会扶贫模范”,还被市农业局授予“大理市蚕棚建设示范户”和“大理市小蚕共育示范户”。

实验致富两手抓,带动村民把贫脱。虽然丁礼荣不懂致富经,他的发明也没有申请“专利”,但他却在用自己的方式,带着更多人一起走上致富路。 记者 李锦芳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市公安局推行刑事侦查合成作战警务模式初显成效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