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银桥镇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探索建立海西片区骨灰寄存的殡葬改革长效机制。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记者就推进殡葬改革、保护海西田园风光等问题采访了市人大代表杨砚池。
2013年,为节约土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银桥镇鹤阳村老协150多名会员联名,向银桥镇政府递交了关于请求修建农村公益性骨灰堂的申请。经市民政局现场调研后,决定将银桥镇确定为我市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建设项目试点。银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殡葬改革作为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形式,积极探索推广殡葬改革新方式,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群众,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创新殡葬服务模式等举措,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殡葬改革工作格局。
2014年,银桥镇鹤云峰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骨灰堂总投资206万元,占地5亩,总建筑面积586平方米,内置穴位4000多个,由鹤阳村、磻溪村2村共同使用,死亡村民全部实现火化和骨灰寄存,至今已寄存了133人的骨灰。据测算,可满足2村近80年的殡葬需求,实现了殡葬模式的跨越式转变。
杨砚池代表介绍,骨灰寄存是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化殡葬用地的模式。银桥镇通过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实现了从分散埋葬向集聚转变,有效解决了分散建坟和无序建坟的问题;从平面模式向立体模式转变,殡葬少用地、少用空间;从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转变,摒弃了传统的常规陋习,既尊重当地“死有所葬,葬有所安”的信念,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银桥镇已启动了三阳峰骨灰堂建设,今年还将启动雪人峰骨灰堂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将实现全镇骨灰寄存殡葬改革的全覆盖。 记者 王淑云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