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3/m20170314210f6951772c4d33b33599d0f6bfa46c.jpg
白侍儒,男,回族,1952年生于大理知名的医药和武术世家,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云南省武术协会常委,宝林堂白家中医骨科主治医师,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6-10/03/008502.html

等待处理…

白侍儒:点苍武术不是传说

作者 ○又 凡
2016年10月03日  浏览量:3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白侍儒,男,回族,1952年生于大理知名的医药和武术世家,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云南省武术协会常委,宝林堂白家中医骨科主治医师,著书《点苍武术》,2014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是真的,真有《点苍武术》这本书,侠义大理,果然不仅是《天龙八部》的飘渺,点苍派也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中的轻描淡写和诡异旁门,它是云南武术的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侍儒就是最好的见证。

初见白侍儒,是在下关正阳街楼上,所谓大隐于市,大概如此吧。普通的生活小区,普通的门楼,不一样的是精神风貌,白侍儒年过六十,但目光矍铄,谈吐生风,中气实足,随随便便一坐,仍然是习武人的笔挺。白家墙上挂有字画,客厅里飘着淡淡的药香。

白侍儒的先祖白和是白居易从父弟白敏宗的后裔,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05年)落籍大理,医术和武功远近闻名,被大理国国王段思廉尊为医长,并长期担任武术教练。大理国灭亡后,白家融入大理白族,世居大理崇圣寺三塔附近。白家第三十五代孙白玉廷为点苍派名家杨大力的门生,深得太和拳、擒魔拳和五毒拳真传,以精湛的武艺任清末云南七十六镖的镖师,和当时大理有名的武术大师陈宝廷、涂玉廷并称为“大理三廷”,并创立了中医骨伤科“宝林堂”,门庭若市。

白侍儒从小在爷爷白玉廷和父亲白子庚的言传身教下学医习武,广结医缘,广交朋友,广传点苍武术,不仅如此,在武术“秘而不传”,生怕技艺流失的情况下,白侍儒用十多年心血,写成《点苍武术》一书,并作为《典藏大理》第三辑公开出版发行,可谓大公无私,为点苍武术的证言和传播、传承、弘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点苍派武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白侍儒也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说起点苍武术的由来,白侍儒头头是道。他认为,大理自古就有“表演本事”的习俗,每年三月街上,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登台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在《大理古佚书钞》一书中多有记载。千百年来,大理农忙干活,农闲习武,全民皆兵,这也正是天宝战争两败唐军的原因之一。苍山寺庙众多,奇人侠士不绝,从全真教主马钰到张玄素,再到云池道人、程济道人、石开莲、铁头和尚,乃至最后在无为寺圆寂的翼王石达开,无不与点苍武术息息相关,如,石达开就曾传武于杨应春、杨国章、王定三位俗家弟子,三人又传武于白氏后人。

据白侍儒介绍,点苍武术共有太极门、八卦门、通臂门、形意门、南拳门、八极门、无极门等十大门派,器械主要有绳镖、十三节鞭、龙凤双刀、铎鞘、单刀、五行剑等近20种,值得一提的是铎鞘,就是今天的霸王鞭。

在白侍儒看来,学武之人,有三点非常重要。一是药功,所谓“七分药功,三分武功”,没有药功,再好的武功也只是竹篮打水,像一些运动员,四十岁后都是残废,就是因为没有药功。他自幼随祖父上苍山采药识药,下乡救治病人,在药铺里配药检药,早晚还要听祖父口授医道,后来又曾学西医三年,加上多年实践,对骨伤和癌症有独到的医治方法,有口皆碑。二是人品,要明白学武是为了养生、健身、抵抗、防卫,以及武术的交流与传播,而非打架斗殴,恃强凌弱。第三就是书法,尤其是甲骨文,和练武异曲同工,常写常练对修身养性行气有着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

“现在武术的传习方法,不像过去,培训交流都是批量的,所以,也说不清教过多少人了。”白侍儒说,但让他比较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并未找到自己的传人。

如今,他在妻子陪伴下一面行医,一面练功,当然不像年轻时候那样苦练,而是偏重养生了,因为“一得永得,自然生津,固体生根”。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龙尾关遗址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