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3/20170312c9cad06d4a7d4f4a876608d945e86770.jpg
蔚蓝的天,翠绿的地;干净的城,整洁的村……在大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正经历着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这场特殊“战争”的洗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6-05/20/001679.html

等待处理…

我市在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中持续发力———

为城乡面貌“美丽蜕变”注入“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记者 李锦芳 赵 璐 摄影报道
2016年05月20日  浏览量:1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蔚蓝的天,翠绿的地;干净的城,整洁的村……在大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正经历着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这场特殊“战争”的洗礼。环境保护整治、违章建筑整治、市场经营秩序整治、交通秩序及消防安全整治、综合执法、社会维稳等各项“战况”频传。全市的城乡环境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入湖污染负荷有效降低,流域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一个靓、绿、净、美的新大理正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实现着……

环境保护整治守住百姓的“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因为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大理镇才村成为大理的人气旅游地,然而,在人气旅游地的“盛名”之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等制约才村旅游业发展的隐忧也日益显现。

2015年11月29日,才村村委会组织6个自然村的200多人对村内的卫生死角、水沟、码头及临海区域进行清扫;12月19日,才村村委会龙凤自然村组织党员群众50多人和挖机、垃圾车等设备,集中对村内乱丢垃圾杂物、私建旱厕、乱占滩地等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去年年底,大理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才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有效推进全镇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发动,此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不仅得到了村民群众的热情‘回应’,还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继国告诉记者:“我们将继续推进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餐饮客栈排查、‘三清洁’等工作,进一步提升改善才村环境卫生,促进才村旅游业有序发展。”

与此同时,在我市的东南片区———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整治工作也已经在辖区内全面铺开。

“我们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命脉来抓,把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工作与开发区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抓实抓好。”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副局长陈俊松告诉记者,特别是去年,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把抓好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全面优化园区综合发展环境的有利契机,强化组织领导、强化规划管控、强化严格执法,确保了环境保护整治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之前工作取得的成效,只是今后工作的良好开端。目前,辖区内入湖河道水质改善压力仍然较大,部门齐抓共管、全民积极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格局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陈俊松说,下一步,开发区将持续深入推进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努力打造宜业宜居的发展环境。

近一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提升入湖水质为核心,以整治村落污水、农村垃圾和畜禽粪便为重点,以“三清洁”活动为依托,以集中开展环境保护整治为突破口,着力抓好河道整治、环保设施管护、酒店客栈管理、面源污染控制等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全市对已发现的648个排污口全部进行了封堵并建档立卡,扎实推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示范市建设,持续开展“三清洁”活动;突出项目建设,启动实施环湖截污PPP项目和城乡统筹供水工程,北干渠综合管网开工建设,完成新建多塘系统81个、在建6个,完成湿地建设7143亩,正在建设5285亩;突出无序经营秩序整治,排查环湖客栈、餐饮、酒店5900户,完成客栈、餐饮服务业环评及竣工验收审批5846户,办理排污许可证5846户,进一步规范了经营户的排污行为,洱海周边无序发展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违章建筑整治还市民美丽家园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违建”一词在市民群众的生活中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

截至去年12月17日,海东镇已查处违法违规建筑76起,拆除62户,其中局部拆除14户,整体拆除48户,成功实现违章建筑“零增长”。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拆除违章建筑1020户,其中局部拆除643户,整体拆除377户……

一组组镜头、一项项数据的背后,是我市全面开展违章建筑整治的决心与力度。

“违章建筑整治是全市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洱海流域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违法违规建设、违法经营、乱排污水等现象开展专项整治,要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和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洱海。”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张继铨表示,按照“控制存量,杜绝增量”的思路,我市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严守洱海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坚决打击在红线内违法建设行为,杜绝红线内新增建筑,对违法违规建筑进行全面清理、拆除和整治。

在违章建筑整治工作中,我市通过全面叫停农村住房在建项目,由各乡镇对辖区农村住房在建项目土地、规划等审批手续办理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检查,经市级复核组审查同意复工的,实行项目基本情况现场公示,在建项目要求严格按“100%纳入整治、100%整改到位、100%挂牌公示”全面推进整改工作;在全市11个乡镇成立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促进会、组建成立乡镇规划设计分院、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实施“空心村”整治试点工程、启动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同时,在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我市积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大理市城乡(统筹)总体规划》即将进入成果审查和上报审批阶段。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我市整治违章建筑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喜洲镇党委副书记杨凯旋表示:“通过重拳整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不仅维护了村组利益和大部分群众的利益,同时还减轻了洱海周边环境整治的压力,为全面加强农村规划管理、促进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促进了生态保护与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综合执法护航洱海流域生态健康

2014年2月,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在双廊镇餐饮住宿专项整治中发现,一客栈由于未能办理规划许可,一直未办理营业执照,决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

2015年5月28日上午,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在银桥镇公开审理了被告人李某某、杨某非法捕捞水产品一案。李某某和杨某在洱海禁渔期,使用法律禁止使用的电捕工具到洱海禁渔区捕获杂交鲤鱼1条、鲫鱼2条,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为切实把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工作抓实、抓细、落到实处,去年以来,我市着力推进市场经营秩序整治,市公安、工商、食药监、卫生、发改、质监、旅游、消防等部门联合摸底排查,切实加强对环洱海服务业的监管,严厉打击无照经营、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不断规范流域广告、路名标识,组建餐饮服务、酒店客栈行业协会,实行洱海流域餐饮服务行业“红”“黑”名单制度,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整治工作开展至今,公安、工商、卫生、发改、旅游、消防等部门完成对全市2644家旅店业的建档立卡、旅馆业信息系统安装,共查处未经批准、违法经营的酒店客栈992家次,处理违法人员992人次,打击查处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15件,刑事拘留14人。检查餐饮、住宿服务业经营户5665户,立案查处取缔无照经营260户,已结案156件,罚没款共计147万元,未结案正在办理104件,暂扣款94.2万元;对未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的940户经营户下达限期整改通知,责令停业7户;查处无证经营60户,罚款65.8万元,查处食品案件125件,罚款272.2万元。

同时,我市切实加强洱海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了公安、环保、洱管、规划、国土、城管联合巡查执法工作机制;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伍,依法统一行使公安、环保、规划、水务、洱海管理等执法职能;加强渔政巡查和执法,依法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强化执法保障,共开展渔政执法巡查4246次,制止各类渔政违法行为2479起,收缴违法渔具2.7万余件,查处电力捕鱼49起,将5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截至目前,共对5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审判,14名被告人均被判处6至8个月有期徒刑;共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案件15件,审理涉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非诉行政案件5件。同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共查处19起违法排污,罚款68.35万元。通过执法,进一步震慑了违法者,维护了洱海流域健康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创新体制机制共享洱海保护治理成果

今年1月7日,州政协机关干部职工来到挂钩联系的下关镇刘官厂村委会举行表彰活动。通过表彰先进,进一步示范带动、树立榜样,推动刘官厂村“三清洁”活动和网格化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在挂钩单位州政协的指导帮助下,刘官厂村网格化管理工作和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了村组干部和广大老百姓联动的工作机制。”刘官厂村党总支书记黎德平告诉记者,通过广泛发动村民群众积极参与活动,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加强了辖区“两污”管控,刘官厂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大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李纪恒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具体要求,实现洱海流域入湖河道、沟渠、村庄、库塘、滩地、道路环境治理责任全覆盖,去年3月27日,我市制定出台了《大理市洱海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实施方案》,为之后在全市开展的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在具体工作中,我市将洱海保护治理责任全方位细化分解到洱海流域的10个乡镇、2个办事处、103个村委会、31个社区、451个自然村和29条重点入湖河流、300多条入湖沟渠。同时,大力推行“市级领导包乡镇、市级机关和乡镇包村、总支包组、党员包户”的“四包”责任制,确保工作无死角、零遗漏、全覆盖,进一步实现了洱海保护管理的精细化和系统化。

作为我市创新洱海保护治理体制机制的一大举措,目前,网格化管理工作已层层落实到我市每一个乡镇、村委会(社区)、村民小组的每一位党员和群众身上。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了目标责任制管理和风险抵押金制度、“河段长”责任制,探索建立了“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模式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体制机制。

目前,我市正采取先行先试的办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大理镇成立了龙龛村委会龙下登自然村理事会,积极探索建立洱海周边村民参与保护管理的社区共管模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积极调动村组、村民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落实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制,这一管理模式获得成功后将向沿湖各乡镇推广。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市还将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始终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紧紧依靠镇、村、组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充分发挥村民参与保护治理洱海的作用,共享洱海保护成果。  

掸尽尘埃华光灿,别有天地春风来。如今,漫步大理的城乡街道,不少群众都发现,自开展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后,自己的家园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违章建筑拆除了、乱停车现象少了、成堆的垃圾不见了……

然而,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要继续。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发力,逐项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把整治工作与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村民自治及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全面启动并抓好流域截污治污工程、清水入湖工程、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水资源统筹利用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和流域监管保障工程,继续深入推进综合整治工作,让大理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