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大理,有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多顶桂冠,被誉为“东方日内瓦”。千百年来,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在这里交汇,勤劳善良的大理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互通有无。这里是陆路连接滇西各州市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塞,历来是滇西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
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成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大理。通过多年努力,我市培育形成了烟草烟辅、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力能源、建筑材料、绿色食品等七大优势产业,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下关沱茶、来思尔乳业、欧亚乳业等一大批企业不断茁壮成长。
下关沱茶:
百年茶企焕发新生机
声名远播、历史久远的茶马古道,是沟通滇、川、藏及周边国家物资贸易往来的国际古商道,也是一条西南西北各兄弟民族团结交往之路,一条中外友好贸易、文化交流的文明之道。作为茶马互市的“茶”,就产自云南下关。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南地区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是驰名中外的“云南下关沱茶”发源地,也是国家定点生产边销紧压茶重点厂家。
清朝末年,由于滇南茶区瘴疠流行,加之匪盗四出,茶马互市就从南部茶区逐渐转移到下关进行。为便于茶叶长途贩运及保持防潮等,下关茶商在“姑娘团茶”和“景关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于1902年在下关创制定型外圆内凹呈碗臼型的沱茶,从此揭开了百年沱茶发展历史的第一页。下关沱茶不仅113年不间断生产销售、供应市场,且单品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这在全国茶叶界绝无仅有,创造了奇迹。
苍山洱海优良的生态环境,大理地区悠久精湛的制茶技艺,为下关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十二五”期间,下关沱茶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产业导向,以转型升级、提升营销和质量管理为中心,极力打造百年品牌,荣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和原料储备企业、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是全国7万多家制茶企业和百强企业中,唯一同时拥有8顶国家级桂冠的企业,在全国全省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2010年以来,下关沱茶先后与国内著名的咨询公司合作,制定营销规划,牢固树立品牌打造和市场效益为宗旨的市场营销模式理念。从2013年开始,公司对企业的“Logo”进行重新设计使用,并根据营销规划实施全国专卖店营销体系建设。两年来,新增标准以上的专卖店600多家,国际市场方面以经销商加专卖店的形式获得突破。国内市场和经销商结合的营销模式,使2014年公司的销售、产值接近5亿元,达到历史最好的水平。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和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下关沱茶收购的原料来自全省8州市30多个县,带动茶农10万户、近40万人,占全省茶农的8%到10%,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在原料收购方面,下关沱茶实行稳定收购量、稳定价格、稳定品质,广大茶农实现了增收致富、脱贫致富。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九云介绍,下关沱茶历史文化底蕴深、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技术优、市场网络全,发挥了百年品牌的作用。下一步,公司将结合银桥新厂区建设,全力打造传统有机茶种植加工、百年沱茶庄园文化区和生产区工业旅游。同时,按照“企业加合作社连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合作发展20万亩茶园,更好地带动茶农发展,建立茶文化旅游、工业旅游、茶叶耕作体验,从品牌打造、质量技术提升、营销模式的转变方面入手,取得更大发展。
来思尔乳业:
校办工厂实现转型升级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粗重的木筷被灵活地使用,一个光滑的牛奶团子就被很快揉了出来。三下两下,奶团子被拉扯成片,卷上墙边的竹架。在远离北方草原的云南大理,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
纪录片展示的是大理的乳扇,除乳扇外,大理的酸奶也值得推崇。苍山脚下,洱海之畔,山水风光,景色怡人,这里有一家名叫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天然的高山牧场,优质的奶源,孕育出了这家独具特色的乳业企业。公司以擅长生产独具个性的特色酸奶及奶酪产品在业内盛名,是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酸奶专家。
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最早源于“大理农校食品实验加工室”,1996年由大理农业学校教师杨子彪创办,2001年改制为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2011年6月,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国内乳业上市公司———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控股,重组为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2011年,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年产值达1亿元,并在酸奶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云南省有一定知名度。
重组的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达5380万元,形成酸奶、巴氏杀菌乳、灭菌乳、乳饮料、奶酪五大系列80个单品的产品结构。产品畅销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广西、西藏等省区,公司及产品先后被评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云南名牌产品”等荣誉。2015年,公司完成工业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24.39%,上缴各种税收3400多万元。全年共生产加工乳制品60000多吨,收购生鲜乳43000多吨,支付奶款1.3亿多元,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来思尔乳业始创人杨子彪看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大理乳业发展的优势。他说,“十三五”期间,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将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打造2个千头高原生态有机示范牧场、100个家庭牧场,带动3万户农民增收,新增500个就业岗位,为企业生产提供稳定优质的奶源和生产高端发酵产品、推进产业升级打下良好基础。随着年产15万吨高原特色乳制品技改扩建项目的实施,生产基地建设、技术中心建设、奶源基地建设、“乳制品智慧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到2018年,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各类产品综合产量15万吨,实现收入10亿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欧亚乳业:
扎根大理开新局
大理,古为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现为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正是看好大理的区位优势,2003年,云南欧亚乳业有限公司大理经济开发区建成投产,整套引进瑞典利乐乳品生产线。
投产后,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全州乳业快速发展,带动奶源基地4万余奶农增加收入,促使全州鲜奶产量由建厂初期的日产量不到100吨增加至现阶段的日产量500余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每年通过饲草饲料、鲜奶收购、良种繁育等为基地新增收入近5亿元,有效带动地方食品包装、物流、零售等相关行业发展。因带动能力、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突出,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欧亚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因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2011年公司投资2亿多元在大理经济开发区满江建设日处理320吨鲜奶高端乳品生产厂。二期工厂占地80亩,于2013年8月建成投产,整套引进美国SPX乳品生产线,实现无菌正压空气保护、自动化调配、在线菌种添加等行业领先的生产技术,成为西南地区自动化程度高、设备设施领先的乳品生产工厂。公司日处理鲜奶能力提升至640吨,年产量由9万吨提升至15万吨,市场快速向周边省份拓展,公司年销售收入由新厂建设前的6亿多元提升至8.5亿元。
初冬时节,美丽的大理苍山如黛、洱海清澈,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2015年11月18日,欧亚乳业年产20万吨蛋白饮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开工仪式举行。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11亿元,税收4680万元,利润8000万元,企业直接新增就业岗位450人,可带动其他行业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人。这是欧亚乳业建设的三期工厂,配置整套植物蛋白饮料生产线和含乳饮料生产线,引入国际先进的无菌冷灌装线,采用高速离心浆渣分离、超高温瞬时杀菌等先进工艺,建成年产植物蛋白饮料12万吨、含乳饮料8万吨的生产规模。
市场需求是欧亚乳业加快发展的动力。2017年起,欧亚乳业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配套食品加工企业包装制品配套生产厂,为全省乳品、食品加工提供配套服务。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欧亚发展成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把欧亚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十二五”时期,大理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为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基本实现了“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目标。2011年至201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3.49%、107.73%、105.27%、100.23%。预计“十二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将完成411亿元,同比增长8%,比“十一五”末净增长211亿元,年均增速达15.5%;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5亿元,相比“十一五”末净增长60亿元,年均增长12.47%。2012年和2013年,在全省129县市排名中位列第9位和第8位。
大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肖日军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抢抓发展机遇,改善发展环境,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对全市GDP的贡献和财政税收收入的贡献达到40%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转型升级,坚持市场主导,坚持园区引领,坚持人才战略,坚持绿色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机遇,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措施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发展潜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再上台阶。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