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3/20170314b965707ea3f14293ba5992d20b19454c.jpg
开展“挂包帮” “转走访”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我市全面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记者 杨 辉 摄影报道“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5-10/16/007582.html

等待处理…

我市全面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

开展“挂包帮” “转走访”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2015年10月16日  浏览量:1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开展“挂包帮” “转走访”  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我市全面打响扶贫开发攻坚战

○记者 杨 辉 摄影报道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

按照中央和省、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市及时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立即行动起来,突出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攻坚,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即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贫困现状:

 点多 面广 程度较深

我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交通等条件差别,发展不平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贫困面,且贫困程度较深,连片贫困和插花贫困同时存在。目前,全市尚有建档立卡贫困乡1个,贫困村委会10个,贫困户4997户,贫困人口17016人。连片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上关、双廊、海东、挖色、太邑等乡(镇)的山区和凤仪、下关镇的部分行政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这些地区山高、坡陡,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耕地稀少,土壤贫瘠,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生活保障方面发展较为滞后,产业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粮食作物多,经济作物少,耕作方式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受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增收路子少。插花贫困主要零散分布在海西各个行政村,致贫原因主要由伤病、天灾人祸、缺乏劳动力等因素形成。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扶贫开发工作方针政策,始终把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作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的重大举措,将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扶贫开发:

 精心组织 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通过实施“866”工程、产业扶持、到户贷款、异地搬迁、社会帮扶、党员结对帮扶等各项扶贫工作,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3.8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扶贫资金4073.02万元,扶贫信贷资金8150万元,部门整合12005.27万元,各挂钩帮扶单位和企业捐资5838.25万元。各项扶贫政策惠及全市68个行政村,205个自然村,3.2万户,14.9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全面推进扶贫工作。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750.5万元,共实施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项目1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3个、省级重点村62个、产业扶贫11个,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300人、安居工程280户、小额信贷扶贫1.2亿元。各项扶贫政策惠及全市42个行政村,3.8万户,13.4万人。

根据省、州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安排部署,我市已编制完成“十三五”扶贫专项规划,规划概算总投资44350万元,拟实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信贷扶贫、安居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扶贫项目。同时,正在开展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着重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新时期扶贫工作:

 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总体目标:2016年实现三哨、大把关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7年实现太邑乡5个贫困村脱贫摘帽,2018年实现五星、石块、伙山3个贫困村脱贫摘帽,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我市着力抓好科学扶贫、产业扶贫、民生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整合资金,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精准扶贫———对我市贫困村、贫困户进行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信息,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改“大水漫灌”扶贫为“精确滴灌”扶贫,无论是贫困乡,还是贫困村,科学规划发展思路,抓好产业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动员群众参与,多方筹集资金,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基础教育,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

片区开发———我市建档立卡确定的“1乡10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是我市新时期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集中力量,实施片区扶贫开发,全力攻坚,促进区域整体脱贫。

太邑乡整乡推进是我市片区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主要采取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为主要方式,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能力素质、构建社会保障、建设基层队伍,一次规划、整体推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解决全乡3170名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问题。

“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太邑乡的扶贫和发展,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实,以及扶贫资金、新农村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的投入,太邑乡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形成了以核桃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万亩,是太邑乡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太邑乡副乡长杨俊松介绍说。

杨俊松还说,太邑乡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贫困面还是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是比较深。在今后的工作中,太邑乡将紧紧抓住整乡推进的机遇,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7个方面内容,总投资将会达到13510万元,通过两年的努力,确保在2017年整体脱贫,与大理市同步实现小康。

扶贫攻坚:

 群策群力 全面推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指示要求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力量把扶贫责任落到实处的重要抓手。8月29日,随着全市扶贫开发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会议的召开,全市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身体力行,积极投身扶贫开发攻坚战,全市迅速掀起扶贫攻坚新高潮。

为确保精准扶贫得到有效落实,我市建立健全了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贫困村贫困户的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组织各级机关、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制定帮扶方案,落实帮扶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困难不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一方面党委、政府给予关心和帮助。我是你们的挂钩联系人,今后我会经常来你们家,有困难可以直接找我,大家一起解决。”这是州委常委、市委书记孔贵华10月12日深入太邑乡者么村,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活动时,对扶贫挂钩联系户说的一句话,增强了各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扶贫攻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州和市委的要求,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聚焦贫困群体,深入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主动结“穷亲”,真情话脱贫。他们转变作风,走村入户,深入调研走访,倾听贫困群众呼声,真切感知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帮助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动真情、真扶贫,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他们更是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和“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和要求,让我们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市党委、政府的重要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真情实意扶贫攻坚,让扶贫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争取早日实现全市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