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经常与家人或是朋友们到环海西路快乐行走,让家住大理市下关镇关平社区的张芸大妈感到生活变丰富了:“每次行走都会看到苍山洱海的新变化,我们生活的大理市是越来越美了。”
市民口中的变化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也是对大理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最大肯定。
近年来,大理市坚持“生态立市”,以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为目标,用点点滴滴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大理市城乡演绎着一场悄无声息的“美丽嬗变”,用绿色和谐新风绘就了广大市民心中的“美丽大理”。

———守护绿色生态屏障
使苍山更绿
“工作虽然辛苦,但看着我们守护的苍山越来越绿,就觉得是值得的。”进入森林防火期以来,下关镇荷花村委会护林队队长李奇和30名队员全员上岗,加强巡逻,不敢有一丝懈怠。
虽然过去的14年都没有在家吃过年夜饭,但对于自己从事的护林工作,李奇感到很自豪:“我们村子就在苍山脚下,大家都是喝苍山水长大的,保护好这片山水,也是保护我们子孙今后的生活。”
在大理市,像李奇这样的护林员还有很多。近年来,大理市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森林消防组织指挥机构建设和火源管理,实行森林防火责任制,形成了市、镇、村较为完备的护林队伍,建成了国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首条森林消防管网———苍山玉带云游路森林消防管网,有效预防和控制了苍山主要景区森林火灾。
另一方面,为科学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大理市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效应,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明显增强。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完成造林39.31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43.8%提高到现在的56%,苍山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更是达到了96.78%。
2014年9月23日,大理苍山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在这背后,是大理市多年持之以恒对苍山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保护。
通过狠抓环境整治,严肃查处各种破坏苍山资源的违法行为;创新机制,积极谋划建设苍山保护基础设施;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升苍山保护管理水平;拓展工作思路,恢复和发展苍山珍稀动植物,大理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苍山独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苍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水平明显提高,苍山森林植被逐步恢复,多年未见的珍稀野生动物小熊猫、黑熊、白腹锦鸡又重新出现。
大理市还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对苍山彩花大理石实行定点限量开采、开发利用水资源等,使苍山资源合理开发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立苍山景区治安巡防队和搜救队,及时处理安全隐患,高效处置苍山各种突发事件,促进了苍山自然保护区全面发展。同时大力营造“爱我家园、爱我苍山”的社会氛围,让保护苍山、造福子孙的意识也更加深入人心。
———依法科学保护治理
使洱海更清
走近冬日的洱海,盈盈的湖水波光粼粼,水草摇曳,环海路上尽是休闲、锻炼的市民———一幅“城市绿色客厅”的画面生动呈现。
“最近的工作量比原来少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市民已经形成了随手带走垃圾的文明习惯,我们洱海滩地管理员的干劲也更足了。”看着全民健身中心滩地环境日渐恢复、洱海水质日益好转,从2007年开始担任洱海滩地管理员的李大姐喜悦之情溢满心田。
2014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Ⅲ类,7个月达Ⅱ类。成效的取得,来自于大理州对洱海的依法科学保护治理,也来自于大理市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在洱海保护中的尽职尽责。
大理市以洱海被列为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为契机,在组织实施完成“双取消”、“三退三还”、“六大工程”的基础上,按照“一湖一策”的原则,以改善洱海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依法科学保护治理、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突出重点,扎实组织实施“2333”行动计划,并在管理体制、生态补偿、环保设施监管、宣传教育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去年,大理市划定了洱海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启动了新一轮“三退三还”工作,着力实施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工程、三万亩湿地建设工程、亿方清水入湖工程三大类重点项目,有序推进苍山十八溪治理项目、北干渠截污工程、环洱海污水收集处理等工程。
2014年6月1日,新修订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大理市坚持依法治海,严格环保监管,整体谋划、辖区负责,标本兼治、统筹推进,严厉打击环洱海违法违规行为。去年1至10月,全市查处侵占滩地违法行为68起,清退滩地面积8174.3平方米,封堵排污口480个,调查处理环境污染纠纷投诉案件66起,启动以双廊镇餐饮、客栈等服务业为重点的环洱海违法排污整治工作,共整治242起餐饮、客栈等违法排污行为。此外,随着《大理市苍山十八溪水资源管理办法》5月1日开始施行,大理市有序开展苍山十八溪无序取水专项整治工作,为之后逐年对苍山十八溪进行治理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市实施完成并投入运行5座集镇污水处理厂、42座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和1座有机肥加工厂,完成生活垃圾处理信息中心和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探索建立了苍山灵泉溪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河道治理模式,恢复建成1万多亩湿地等。随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措施不断完善、投入经费不断加大,以及一批生态环境效益突出的环保项目的实施,洱海水质明显改善,洱海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有所改善,流域生态系统进一步得到恢复。
———统筹推进生态建设
使家园更美
如今的大理市,“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经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通过‘三清洁’活动,村里的垃圾没了,下水沟通了,到处都干干净净。”谈到现在的村容村貌,大理市挖色镇大城村村民王锦秀就感到心里特别敞亮。
王锦秀内心的敞亮,正是来自于广大市民对于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倾情参与。就在去年新年伊始,一场名为“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美丽战争”在苍山洱海之间打响,大理人民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美丽画卷点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笔。“三清洁”活动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收集清运处理垃圾19万吨。
以苍山洱海保护为核心,大理市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形象显著提升,走出了经济更加繁荣、城镇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宜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4年,大理市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和建设,规划先行保护海西耕地,及时调整《大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13.8万亩海西耕地中,将12.24万亩优质耕地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占大理市基本农田数的63.99%,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海西保护措施,加大海西在建项目清理力度,继续加强海西农田保护严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启动实施海西村庄及农田生态林二期建设。抓好节能降耗减排目标责任制落实,对重点能耗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
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生态农业推广力度,大力推进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广使用1万吨商品有机肥,大力开展清洁田园工作,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在全市各个自然村内设置了垃圾收集箱,实现垃圾处置城乡一体化,实施“点亮大理”乡村路灯建设工程,在保持原有村庄形态风貌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快“森林大理”建设,推进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土壤环境保护治理、苍山十八溪泥石流灾害防治等工作。推进城区绿化建设,根据节令对城区各主要街道行道树进行全面补植,城区各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速,目前,全市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7%。
大理市还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3个;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16个,并充分发挥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创新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拖蓝。”今天的大理市处处呈现出如诗如画的动人景象。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吸引着各地游客到此“深呼吸”,这座城市也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舒展出一幅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