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3/2017031393e8a137c3e8449f8d779118438df63b.jpg
我们生活的城市——大理市,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古朴,青山秀水闻名中外。这里绵延着40余公里的苍山,成为城市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4-08/15/006519.html

等待处理…

破解发展瓶颈 绘就幸福画卷

———大理市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 记者 赵 璐  摄影 李维江
2014年08月15日  浏览量: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我们生活的城市——大理市,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古朴,青山秀水闻名中外。

这里绵延着40余公里的苍山,成为城市的天然“绿肺”;这里静卧着250平方公里的洱海,描绘着生态城市的倩影;这里的居民积极投身“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努力建设美丽、舒适的家园;这里的城市文明形象不断提升,处处展现宜居新大理的良好风貌……以“美丽幸福新大理”为题,一幅幅可持续发展的精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目前,大理市正在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继续探索推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回溯大理市近几年的发展轨迹,透过文字、数字,定格一个个瞬间、节点,细数那些发展的印记,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大理市一直在行动。

争生态引领之先

———保护与开发并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对于“生态大理”的规划和落实,就是大理市自觉自发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先导。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污染负荷急剧加大,使大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进入新世纪,一系列保护苍山、洱海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等重要战略决策的确立,为实现大理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为解决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大理市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不断探索,多方联动,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文教兴市、创新活市、和谐稳市”的发展思路,树立“生态大理”的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良好环境。大理市相继出台了《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理市“十二五”科学发展规划》、《环洱海空间管制规划》、《海西保护规划》等,并为苍山、洱海保护制定了多项保护开发政策,实行了多项重点工程,使保护与开发“两手抓”,实现围绕苍山、洱海,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2年,洱海湖流域区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生态经济建设实验区,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湖泊流域为重点的试验区。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洱海保护治理成果,实现洱海生态环境稳定向好,努力开启大理生态文明新征程,2012年,大理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大理州实现洱海Ⅱ类水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着力实施好两百个村“两污”治理工程、三万亩湿地建设工程、亿方清水入湖工程三大类重点项目,共涉及18个项目,总投资约21.74亿元。目前,1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3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已争取到位各级各类资金4.7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79亿元。截止2013年,洱海水质连续3年保持在Ⅲ类,有17个月洱海水质达到Ⅱ类,洱海流域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行政问责、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经验向全国推广。至今,洱海仍是国内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

另一方面,根据“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大理市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保护为主的原则,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中心,结合本地实际,着力实施苍山保护与开发工程及生态林业建设工程。从2000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市共完成造林39.314万亩,其中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30.05万亩,退耕还林9.26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43.8%提高到现在的56%。同时,从今年至2020年,大理市还将通过实施生态系统监测和保护建设、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社区共管等建设项目,把苍山建设成为功能区划合理、设施较完善、管理效能高、保护信息系统与监管手段先进、运行机制灵活多样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使冰川遗迹、名胜古迹、风景资源、大理石矿、水资源、苍山冷杉、多种杜鹃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中的生物多样性、特有动植物以及苍山为模式标本产地的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行统筹发展之实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特色经济

近年来,虽然大理市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商贸、旅游、工业、农业等行业都具备了一定产业基础,但总体来说,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观念也相对保守。然而,夯实基础,不能图一时之功,只有直面困境,探索一种打上大理烙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是大理市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唯一路径。

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依托特色产业基础和优势,依靠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大理市坚持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注重统筹兼顾,做大做强绿色GDP生物药业等相关产业,扎实做好以生物药业、机械装备制造、烟草烟辅、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电力能源、轻工纺织商贸物流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壮大经济实力。同时,以“自然生态为本、历史文化为魂”,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塑造了以大理白族文化为龙头的“南诏古都、文献名邦、妙香佛国、风花雪月、洱海渔歌、摄影天堂、精神家园”的城市文化名片,旅游文化产业蒸蒸日上,为缓解就业压力、富民活市带来明显效应。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大理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理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为主,依托当地特色资源,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花卉知名度高,蔬菜75%外销。2013年,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不断扩大,新增核桃种植面积7.9万亩,种植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蓝莓21.8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兑现强农惠农补贴4388万元;粮食总产17.9万吨,连续11年稳定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8.04亿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理市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助推支柱产业发展。在《大理州“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大理市正在努力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及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化创新基地,以及高原型载货汽车及农用车等汽车新产品创新基地,全市工业园区不断培育高、精、尖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后,大理市将充分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实施“1112”工作科技创新工程、完善创新工业园区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商贸物流体系工程、深入探索旅游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工程等,整合资源,优化机制,全面推进“一大产业园区三大基地”建设,形成辐射一片带动周边的良好局面,力争将大理打造为“绿色之都、人文之都、休闲之都、旅游之都”。

谋普惠共享之道

———着眼保障民生、共建美丽幸福新大理

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统筹考虑当下发展和今后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好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性,这与每个老百姓息息相关。如何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摆在大理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无法绕开的重大问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衣食住行”、“医教就保”,是百姓幸福的基石,更是大理市市委、市政府孜孜求解的民生课题。近年来,大理市将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充分纳入规划进行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完善市区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医药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强社会综合管理;加大对少数民族公益性文化事业、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现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

在充分惠及民生,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的同时,大理市不断推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整体形象,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宣传并牢固树立“智慧大理”的基本建设理念,切实推进“智慧大理”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民生科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科技在大理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采取科技手段加快推动大理市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今后,大理市将加大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加大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力度,在生态、旅游、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多领域加强深层次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围绕建设“百姓生活幸福、环境优美和谐、适宜投资居住、城市管理睿智的国际化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将大理市建设为“美丽幸福新大理”。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综合实力的提高。

尽管大理市在探索可持续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同样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差距: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软硬件搭配不均衡、优势特色发挥不明显,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还有待深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为此,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势在必行。

实现“智慧大理、人文大理、绿色大理、魅力大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大理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理市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正日渐清晰……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传媒点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