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3/201703112f1c5cb81cbb4b098d6213b6cd83055f.jpg
漫长岁月如一条不见首尾的河流,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暮然回首间,突然发现那些熟悉的老街道已被改造,古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4-07/04/000709.html

等待处理…

守护龙尾关 延续历史的回忆

作者 记者 王淑云 摄影报道
2014年07月04日  浏览量:2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漫长岁月如一条不见首尾的河流,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暮然回首间,突然发现那些熟悉的老街道已被改造,古村落消失了,一幢幢林立的高楼割裂了人脉和历史的联系,龙尾关依旧伫立在苍山脚下,静默地看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喧嚣的城市不断成长,日复一日……

龙尾关历史街区的保护及抢救,正是基于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尊重。科学规划,修旧如旧,充分挖掘其价值,延续历史人文信息,使龙尾关重新焕发活力,让大理人的乡愁有所寄托,让浮躁的灵魂得以安宁,让寿康坡蜿蜒向上的街道、二井清冽的泉水、将军洞热闹的香火、龙尾关巍峨的身姿,成为一代又一代大理人记忆中留存的乡愁。

厚重的文化遗产

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街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王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自蒙舍川(今巍山县)迁都大和城(今大理市太和村西),形成了洱海地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皮罗阁定都后,就在此山水相连、地势险要的上、下两关构筑了坚固的防卫城池:“龙首城”与“龙尾城”。龙尾城位于西洱河畔,即下关市区的西北部,又称“龙尾关”,至今已有1260余年的历史。

龙尾关背靠苍山,城门濒临西洱河,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史上是防卫大理的重要关隘,是兵家必争的要塞之地。龙尾关曾是南诏与唐朝抗争的“天宝之战”的古战场,数万唐军在此覆灭,留下了“万人冢”等遗存,也是我国唐、宋以来与东南亚各国通商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蜀身毒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是一个重要的驿站。

龙尾古城据樊绰《蛮书》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苍山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河上长桥数百步,过桥分三路: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东白崖城路”。元朝郭松年《大理行记》载:“河尾桥西有点焉,北入大理,名龙尾关,即蒙氏所筑也。西扼苍山,东属洱水,其高壁危构,巍然犹存”。其地处进入南诏国都的咽喉地带,地势十分险要,有如古诗中吟咏的“关分上下一龙锁、地控南北万国通”,“山为城郭海为池,一夫当关万夫窥”的险要之势。明代曾设东、南、西、北4门,因东门临洱海,称为水门,南、北两门对峙,今龙尾街正在城的中轴线上,北扼通往大理的古道,南正对西洱河上的黑龙桥。龙尾古城原为南诏时期所筑的防御城池,据考证其城首起西洱河北岸的大关邑村,尾至苍山斜阳峰麓的天生桥,东北延至今泰安桥附近的“锁水阁”,古城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仅存有江风寺以东约300米处的夯土墙基70多米。

一条青石铺筑的古道,连接着城里城外,西南各部族与南诏的往来都必须经过龙尾关,才能进入南诏国都。驿道上铺砌的青石板被磨得光滑发亮,两旁古旧的商铺、货栈、小巷、古宅历经风雨,行人足迹、马帮蹄印,成为千年岁月的历史见证。

龙尾古街地处博南古道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人才辈出。在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现存的文物古迹及主要传统民居等共有6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佛图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唐天宝战士冢;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龙尾城遗址及龙尾城城楼(寿康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将军庙。有文庙、弥陀寺、玉龙书院、江风寺、天生桥、宝林寺及除蟒英雄段赤诚墓冢等历史人文景点,还有明朝翰林赵雪屏故居,据传明代建文皇帝曾在龙尾古城居住过、有“小楼曾是帝王居”之称的“黄翠楼”,抗日战争担任全国陆军中将工兵总指挥、二战时期被授予“太平洋勋章”的爱国将领马崇六故居“八角亭”等28座名士宅院和遗址。

龙尾街、中承街位于龙尾城的中轴线,南北走向,全长820米,道宽4至5米,高差58.9米,东西两侧有17条巷道、178间临街商铺,历史上有老字号150多家。这些传统民居街巷,集中体现大理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历史风貌的重要街区,分布着许多富有大理地方民族建筑特点的民居及名士宅院,还有众多繁茂的名花及古树名木,其建筑风格反映了清末民初由商业贸易带来的异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古街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至今还保存着历史上博南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遗迹,街区内道路布局自然,空间变化丰富,显出“街街流水、户户养花”的白族庭院特色,形成了古朴、清雅、悠然闲逸的生活氛围。

沿着铺满青石板的缓坡走入龙尾古街,让人会有一种“世事茫茫,人间沧桑”的感觉,回到久远的记忆之中,仿佛步入一个清静无为、懒洋洋的国度。西洱河边、龙尾街头静立着一块大石碑,书尽沧桑。街上有小吃店、修鞋小摊、中医诊所、弹棉花铺、字画装裱店、老字号烤肉店、纸火铺、绣花鞋摊等,有闲聊下棋的老人,有探幽访奇的游客,品味着古老岁月时光的流淌……

为子孙历史担责

2005年,10多位自幼生长在龙尾古城的离退休老干部,经过酝酿并达成共识,发起成立了民间团体组织———大理市龙尾古城保护协会,截至2013年6月,会员已达到424人,有文史专家、工程师、医生和教师等,大家志同道合、热心公益,对龙尾古街有很深的感情,多年来不计报酬和个人得失,不顾年高体弱,发挥余热,奔走在各个历史遗存上,开展野外调查,撰写文章、资料,宣传龙尾古街保护工作,形成了群策群力、户户保护、人人宣传的良好氛围。协会聚集乡贤、启发民智,提出了许多有关龙尾古城保护的良好建议,引起了州、市、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择选采纳部分建议。

同时,协会全面深入地对龙尾古城历史遗迹、文化遗存、地形地貌等进行专业调研,收集历史档案资料,为规划建设和供后人查询提供便利,先后出版了《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诗碑》、《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小院》、《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遗存》、《龙尾关人文古迹》和《龙尾关老字号》5本书籍,为后人传承历史和保留真实记忆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市龙尾古城保护协会会长罗刚是一位热心、爽朗的老人,今年70岁,他从州重点办公室退休后,一直多方奔走于龙尾古城的保护工作。他带着记者沿街而下,如数家珍地介绍龙尾古街上一条条街巷、一座座宅院、一间间商铺的来历,他与相遇的老少街坊热情打招呼,见有的人家正在搞建设,就走进去看看、问问。他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恢复重建“父子经元”牌坊和“大中丞”牌坊,那是龙尾古街最典型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标志性建筑,在文革动乱中被拆毁,真是太可惜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龙尾古城的名士古宅、古建筑、水源地、古榕树、古井、古庙、古桥、古塔等。

龙尾街82岁的老人骆家麟打开话匣子,回忆起家族的来历和那些遥远的故事,记忆非常清晰:“我家祖籍是广东的,伯祖父骆景宙光绪年间来大理当大理府官,我祖父骆兴南也随兄长来大理安家落户。我这一代家里有7个兄弟姊妹,我是家里老大,1949年我加入民青地下组织,参与办学、宣传工作,后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过去龙尾街是一个交通要道,非常热闹,家家都做点小手工艺,有些染布,有些做油粉、做米糕、做馒头卖,有的卖小食品,有的开小杂货铺,小时候,经常见到藏族同胞的马帮驮着茶路过、歇息。我祖母一直开杂货铺,卖酱油、盐巴、辣子这些杂货,还可以赊账,很受欢迎,当时使用铜钱交易,我小时候还帮祖母收钱。那时人们的生活很贫苦,许多人大清早来赶街,回家时才买点油盐,有些人买油只买3钱……”

骆家麟老人说,龙尾关得到保护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让后世子孙看到历史古迹,如果不及时保护而把老房子都拆完了,历史面貌没有了,那就太可惜了。现在政府投入很大,古老的房子保留下来经过改造,下水道、道路等等都搞好了,很多人家还改造了水电设施,安装了卫生间,小巷道也修得好好的,街边还种了花草、安装了椅子,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好多了。龙尾关水好空气好,还有一个寿康坡,长寿的老人很多,我们退休了也喜欢住在这里,街坊邻居都是熟悉的人,邻里之间很热情,大家互相关心照顾、一起闲谈。他希望要加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利用古街,使它更热闹;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居民自觉爱护公共设施、花草树木,树立公共道德意识。

留住历史文化的根

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乱损毁,龙尾古城的历史文化与古建筑、古遗址渐失昔日的风采。2007年施行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列入名城保护范围,并编制完成了《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规划》。我市将龙尾古城保护区划分为五个片区,分片进行保护:一是龙尾关历史街区,以龙尾街及中丞街为核心的区域(包括文庙等宗教文化区在内),面积约41.2公顷。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佛图塔为中心的历史文物保护区,面积约14.5公顷。三是以将军庙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景区,面积约27.5公顷。四是江风寺至古城墙遗址的天生桥风景区,面积约40.7公顷。五是以宝林寺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面积约11.6公顷。

在保护工作中,我市注重历史真实性及历史环境风貌完整性的原则,对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街道、轮廓线、视廊以及古树名木等构成要素系统性地进行全面保护。将山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保护相结合,保证构成山水古街区的空间环境、景观风貌和人文特色等风貌的完整性。遵循保护原真性原则,将街区历史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造、居住及卫生条件的改善相结合,改善街区内的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和居民的权益。保护好核心文物建筑佛图寺塔、段赤诚冢、龙尾城遗址(含寿康楼)、将军庙、文庙以及众多的古树名木,以及名人民居菜园巷的马家花园、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等16个院落,保护龙尾关“山、水、街”相依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使历史街区和新城区在现代社会中和谐共存、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优势,为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保护项目有序推进

2005年至2006年,由政府出资、会员捐资,将破烂不堪、污水流淌的龙尾关古街内的二井、大井修缮一新。2008年至2009年,由政府出资,恢复重建了大理州重点文物龙尾古城楼(北门楼)。2010年至2011年,由政府出资,市文体广电局主办,按照下关文庙的历史沿革和全国各地文庙的普遍建制,恢复重建了下关文庙;将洱河北路滨河公园恢复为公益性的城市公园,成为下关城区市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去处。2012年,为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内第一批老宅院、二井、大井、大照壁等15个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挂牌保护,为古街部分巷道冠名挂牌,为30个老宅院、25个水井、古树等项目申请挂牌保护。

2011年,为保护古街区和名胜古迹,国家拨出专款,实施大理市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453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补助资金1056万元,省级配套133万元、市政府配套264万元。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该项目建设主要包括道路、给水、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筑风貌整治,沿街和重点建筑的保护及维修,重点古建筑龙尾关城楼修复完善等;对龙尾街、中丞街、西门巷、大井巷、菜园巷、小井巷等街巷的道路、供排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对大井、二井的饮水环境、绿化及环境卫生进行整治,改善居住环境,健全街区功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文物保护单位原样进行保护修缮;重建的文物古迹,其建筑材料、体量、色彩、细部装饰等均严格按传统特征做法,做到“修旧如旧”;古街市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地面采用片麻岩石条铺砌,现有的电力、电信等架空线路均采用地埋电缆;街巷两侧民居和商铺均保持传统民居风貌和格局;保留并清理恢复古井、古树名木及反映民居生活特色的庭院;保护街区内的大井、二井及其它水井,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将水系景观引入街道,利用街道坡度及高差,以叠水形式展示水景;深入挖掘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整理研究民间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学和家族源流,鼓励恢复和开发民间手工艺品、风味小吃,成为街区的特色和重点产业,逐步增加休闲娱乐设施,把龙尾街、中丞街建设成为具有历史街区传统特色的步行商业街。

同时,下关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工作,配备了一名文物管理员,定期对龙尾古街保护范围进行巡查;镇土地建设规划服务中心对保护范围内的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查,对建设规模、建筑风格等进行梳理、把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整改;成立巡查组,加大日常管理服务。

目前,龙尾街、中丞街道路改造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道路改造及绿化工程已竣工验收,正在进行决算编制和审计,电力改造正在进行;完成了大井巷、小井巷、龙泉巷的基础设施改造,正在进行红土坡等小巷道的改造。现已使用资金824万元,包括:龙尾街、中丞街道路改造650万元、电力改造129万元、绿化45万元、大井环境整治约80万元。已完成的工程项目为:道路硬化、路基及两边挡土墙改造路长约779米;管线改造约1920米,包括供排水、电力、电信、移动管线;配置消防设施,设置照明、果皮箱等20组;对龙尾街、中丞街沿街进行绿化美化,设置了大花盆80个、小花盆180个。

如今,走在古色古香的龙尾街上,只见整洁的石板路,路边流水潺潺,原来空中蛛网似的各种管线被埋入地下。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守护龙尾关,延续历史的回忆。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