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116.55.251.204/Img/2017/3/m201703133fdebd14a23142458a4de6c545aa5016.jpg
“五月农事紧又紧,男女老少忙田头;唱起调子栽下秧,到时好收成。”这是一首流行于大理坝子的白族民歌,歌唱五月农忙时节的“栽
http://116.55.251.204:8080/content/2014-05/19/005030.html

等待处理…

大理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栽 秧 会

2014年05月19日  浏览量:1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五月农事紧又紧,男女老少忙田头;唱起调子栽下秧,到时好收成。”这是一首流行于大理坝子的白族民歌,歌唱五月农忙时节的“栽秧会”。每年五月,是栽插水稻秧苗的好季节,白族聚居的每个村寨都要举行一项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生产娱乐活动,叫“栽秧会”。

“栽秧会”由几十户人家或各村寨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换工的方式集合劳动力,集体栽插秧苗。通过民主协商,首先推选出一位能说会道、风趣幽默、生产经验丰富的劳动能手担任“秧官”,负责劳动协调、技术指导,同时还负责在田间地头临时组织娱乐活动,大家都听从他的指挥、安排和调动。

“秧官”的选拨通常由上一代的栽秧会组织者传承给直系亲属或有一定能力的村民。每个临时栽秧组织都有自己的标志———“秧旗”,旗杆常高三丈余,顶端彩扎升斗,象征“五谷丰登”。从“开秧门”那天起,秧旗就一直飘扬在田头。按照白族民间传说,每杆秧旗代表一位神祗,栽秧会祭秧旗,包含着邀请神灵保佑今年农业收成的美好意愿,如代表水神的秧旗,寓意白族村民希望水神(大部分白族水神都为本地居住的神兽“龙王”)降雨和避除洪涝。在活动中摆放在任何位置的秧旗都不允许跨过和踩踏,否则预示着对神灵不敬,将会遭受惩罚。

栽秧会上有小型文艺队吹奏“栽秧调”、“龙上天”等唢呐乐曲或弹奏“大本曲”,此外身着白族服装(专指做农活专用的短衣短裤)的青年男女身背秧苗,按秧官的锣声掌握栽秧的节奏速度一边栽秧一边歌唱白族调,应和着民间“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的说法。

“秧官”是“栽秧会”中最为繁忙的,不仅要指挥人们插好秧苗,还要忙着安排唢呐吹奏、三弦弹唱,更要兼顾插科打诨、嬉戏逗情,使繁重的生产劳动在炽热欢乐的气氛中度过。

栽秧结束后,还要举行“关秧门”仪式,并开展“田家乐”。“田家乐”又称“谢水节”,是酬谢、祭祀水神、龙王、田公、地母等各路神仙的仪式,人们举着“秧旗”,吹着唢呐,打着霸王鞭,“秧官”则头戴斗笠,斗笠上立把秧苗,倒骑着马在村寨里巡回演出,整个活动显得风趣、诙谐,充满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对此,明代大理白族诗人杨士云曾有诗《栽罢》云:“栽罢田头脱笠蓑,浊醪辛苦味偏多;醉余濯足盈归路,争唱田家踏踏歌。”真实地再现了“栽秧会”后的欢乐景象。

“栽秧会”是白族先进的农耕文化在民俗上的动态反映。白族人民用他们特有的文化方式,使紧张繁忙的生产劳动成为一种快乐,使繁忙的水稻栽种活动充满节日气氛,在用劳动的汗水织就欢腾、喜庆节日的同时也织就了源远流长的白族文化。

2011年11月栽秧会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资料由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提供)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

署名:

正在加载评论……

上篇:大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关于恢复重建大理文庙的通告
下篇:酸溜溜的夏天
分享到

© 2020 大理时讯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