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在全州组织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我们一定要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大理市委副书记、市“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组组长罗松全说,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目标,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促进洱海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大理城市文明形象。

聚焦环保 “脏乱差”变为“美洁净”
新年伊始,苍山洱海之间,打响了一场“美丽的战争”。
大理市委、市政府针对垃圾围村、水资源污染、田园蚕食退化、村民环保意识弱等新问题,从1月13日启动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共建共享”的原则,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全民参与、责任到人的工作格局。
“我们要突出洱海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大理市“三清洁”领导组办公室主任杨月高介绍,清洁家园就是要清垃圾、清杂物、清环境,清洁水源就是要治理污水、治理人畜粪便、治理沟渠河道、治理乡村旅游经营户卫生环境,清洁田园就是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农膜回收、推广生态种植。
群众的观念,在悄悄变化;生存的环境,在悄悄改善。
“生活好了,垃圾也多起来了,污染越来越大。”大理镇下兑村委会三家村民小组村民赵言告诉记者,过去随时看到有人往沟里乱扔乱倒垃圾,机耕路上脏得连落脚的地方也没有。如今,村民个个讲清洁,村里变得干干净净,环境好了心情也好。
“我们要奔小康,保障健康的大环境很重要。”海东镇文武村村委会主任杨春建说起村里的变化如数家珍,村民卫生意识提高了,4个自然村都配备了垃圾车,家家签订了门前卫生责任书,过去村里乱丢的垃圾、塑料、秸秆不见了。
银桥镇阳波村党支部书记李家富说,为减少洱海面源污染,村委会倡导发展无公害农业,村里过去一年销售化肥五六十吨,如今只销售10多吨。销售化肥的店主开玩笑说:“我要下岗了。”
如今,走进大理市农村,村内大青树郁郁葱葱,水泥路干干净净,仿佛置身于一个漂亮的城市小区。市委外宣办主任李江高兴地说:“好多村,由‘脏乱差’变为了‘美洁净’。”

全民参与 “单人舞”变为“集体舞”
“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不将环境卫生搞好实在说不过去。特别是市委书记也到村里帮我们清扫公共厕所,对村民的思想震动很大,大家都说一定要把自家的环境卫生搞好。”喜洲镇桃源村党总支书记王丕正回忆说,1月13日,市委的领导和干部到桃源村与村民一起打扫卫生,褚中志书记说:“我们来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干活,哪里最脏就去哪里干。”干部和群众从清扫公共厕所开始,搬走了大街小巷中的很多垃圾。如今,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和带动下,群众参与环境卫生的意识空前高涨,全村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
“我们在重大节假日和汛期到来前,都要到村里与群众一起打扫卫生,坚决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银桥镇阳波村参加“三清洁”活动时,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办公室主任杨洲告诉记者,群众是良好环境的享受者更是创造者,要做好宣传和发动群众工作,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培育一方水土。”
目前,大理市在实行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基础上,各乡镇发动群众全面清理粪堆、土堆、柴堆,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搭乱建、畜禽乱跑,美化村口、路口、家门口。同时,深化垃圾收集清运体系,坚持“镇主导、村负责、同参与、齐保洁”,通过“政府补助、村民自筹”经费,公开竞标、承包运营垃圾,促进垃圾收集清运规范化。
大理州委办、州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帮助大理市挂钩村整治环境与办实事时提出了“五步工作法”:每周一检查、每月一督查、每季度一通报、每半年一考核、每年一表彰。社区实行“两委”包片包路责任制,一个干部包一个片区和路段。
“过去仅靠市环卫部门唱主角的‘单人舞’,如今变成了省、州各级部门挂钩,全市干部和群众广泛参与的‘集体舞’。”大理市文明办副主任罗宗雄高兴地说,3个多月时间已有76万人次参加劳动,清运垃圾39万吨。大家用行动呵护美丽家园、美化环境,形成了苍洱大地上一道靓丽风景。

务求长效 “突击战”变为“持久战”
记者刚进银桥镇新邑村委会办公室,遇到村支书杨宏在接电话:“没有问题,我不用去看了,也不用临时打扫卫生,你放心,卫生状况没有问题。”
放下电话,他解释说:“明天,省里有个项目组要到村里检查卫生池使用情况,有位领导打招呼要我事先查看卫生状况。我们很久没有突击打扫卫生的习惯了,现在像机器运转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杨宏的“底气”来自于多年形成的垃圾处理“农户交费、政府补助、市场动作”,来自于银桥镇加强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环境保洁。副镇长李进军介绍说,苍山有18条溪,其中5条溪在银桥镇境内。镇政府出台了实行生活垃圾有偿处置收费及资金统筹、垃圾清运保洁、垃圾清运保洁与村组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垃圾收集清运目标责任制考核、垃圾收集清运日常巡查、垃圾收集清运督查问责、垃圾收集清运工作例会等7项制度,要建设“美丽幸福金水银桥”。
“如何建立‘三清洁’长效机制?”在喜洲镇桃源村洱海畔,市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赵丽琦一边干活一边与村干部商量,要将“突击战”变为“持久战”:村委会与自然村、自然村与村小组、村小组与农户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划分片区,责任到人;按照“镇、村补一点、农户出一点”的方式筹集经费,建立专业保洁员队伍;成立由退休干部、党员、村民、旅游经营者代表组成的“三清洁”促进会,负责日常环境卫生的管理与监督;引入“一票否决”机制,对环境卫生评比中不合格的,加大惩处力度。
“面对‘三清洁’这项系统工程和新生事物,我们只有一边干、一边总结,探索一套长效管用的工作机制。”杨月高说,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要做到挂钩帮扶长期化、集中整治常态化、资金筹集多元化、垃圾清运市场化、垃圾处理无害化、责任分解具体化、工作管理风格化、工作巡查多级化、行政执法联合化,努力将“三清洁”变成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常流,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转载自2014年5月12日《云南日报》


文章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