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39年8月开始招生的喜洲五台中学,是滇西第一所私立中学,它开创了云南镇办中学的先例,曾书写了云南教育史上的奇迹,成为社会办学的一面旗帜。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理,其文化教育虽仅次于省会昆明,但全县只有省中、省女中及县立初级中学三所,其中两所招收高中或师范班,由于办学规模小,每年毕业生仅数十人,能升学者更是屈指可数,教育落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要创办一所中学的愿望在“喜洲商帮”领军人物中早有萌生,但关键是缺乏师资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且懂中学教育管理的人才。
然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向我国大举进犯,抗战中内地各省的机关、工商企业和学校纷纷迁来云南,大批人才也随之到达,为云南教育起飞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为五台中学创办提供了师资来源。并且,有中学办学管理经历的杨白仑迅速成长起来,促进了创办进程。
杨白仑,出身于大理喜洲古镇的一个白族家庭。1934年,清华毕业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当时,“喜洲商帮”之首的“永昌祥”商号寄予厚望,要让其去香港分号发展。可他怀揣“教育救国”理想,毅然放弃报考哈佛深造的初衷,回到云南投身于教育事业。
杨白仑踌躇满志,来到省立昆明云瑞中学任教。由于勇于开拓、埋头工作,很快担起了教导主任重担,随后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到一年,因革新成效斐然,省教育厅为之震动,被委任为大理师范校长。他竭力推崇素质教育,并首开大理师范男女同校之先河,一年时间带来学校大变。在1937年7月后,又先后受命前去省立大理中学和镇南(今“南华”)师范担任校长,一如既往推进教育革新。三个学校的经历,为他创办喜洲五台中学提供了经验。
于是,在“喜洲商帮”中积极倡议创办中学人士的推动下,在主动向省教育厅汇报求得支持后,于1938年3月4日,由在昆明的喜洲贤达们形成了《发起筹设喜洲中学启事》。随后以“锡庆祥”商号的董澄农为董事长,其他商号及社会名流严子珍等15位为校董的董事会成立,并形成了《五台中学简章》。明确办学经费完全由校董会筹募,学校为私立;校址设于大理喜洲,校名为“五台中学”(因喜洲在苍山五台峰下而得名)。随后,建校班子加紧筹备工作,迅速展开了选址购地事宜。喜洲人多地少,但当校址确定,分属的数十家主人无一异言,有的还自愿捐赠,充分体现了群众重视教育、拥护办学的热心。次年初,施工得以全面铺开。
喜洲能开风气之先,关键在于先贤们有睿智的目光,看到当时大理教育发展的落后,尤其中学教育举步维艰,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危机,对改变现状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并且,喜洲拥有较好的条件:一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二有清末就创办的新式小学;三有“喜洲商帮”坚实的经济基础;四有在喜洲办学的华中大学的影响与帮助。
作为校长的杨白仑,抓住省外大批人才涌入云南的机遇,尤其是华中大学落户喜洲办学的机缘,全面展开招聘教师工作,聘到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
于是,1939年8月25日,开始初中秋季招生而暂寓于财神殿上课的喜洲五台中学正式开学,标志着该校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是年11月11日,部分校舍建成开始搬迁,被确定为“校庆日”。1943年秋季,开始高中招生,五台中学便成为了完全中学。
原五台中学占地近60亩,建筑面积10390平方米。校园堪称当时大理校舍的典范,在云南省许多县城还没开办中学的时候,五台中学的创办惊艳了滇西。
重要的是五台中学以“发展地方教育,培养人才”为办学目的和宗旨,以其敢为人先的思想、大胆创新的做法,推动文明进步,开创了一片教育的新天地。
一是贯彻“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教育思想。招生制度打破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体现了以“成绩取生”的原则。其学生来自省内外,有华中大学教职工子女,有昆明疏散到大理的学生,还包括了滇西如腾冲、龙陵、景东、景谷、丽江等十几个县份的生源。据1949年8月的统计,学生来源大理地区的仅占43%,促进了大理各县及滇西的教育发展。
二是学校实行男女同班制度。对促进女子教育,尤其对提高白族妇女社会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昆明虽设立了女子中学,但数量有限。在大理的高中必须男女分班,各县的初级中学极少招收女生。而偏居一隅的喜洲小镇奇迹般地实现了男女同校合班制度,其理念超越了国内许多发达地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并且在收取一定数额学费的同时,特别注意对贫困生的救济,让一批贫困家庭的子女得以成才。
三是立足于全面的素质教育。“高升学率是学校创办的动机之一,但德智体美的全面培育,仍是五台中学坚定的办学目的。”学校始终把学生的德育贯穿于一切活动和规章制度之中,教师以身作则,学校有章必行。学校坚持具有特色的每学年两周的“长途徒步旅行”活动,以达到参观古迹名胜、游览自然风光、了解民情风俗、增强课外知识学习、锻炼坚强意志、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互助思想之目的。学校还提倡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抗日救国,拒绝“三青团”组织进校园。
五台中学是一所新型的学校,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建成了滇西标准最高,包括400米跑道环绕的足球场以及其它球类和田径运动场地,规定体育不及格不得升级和毕业。美育培养得到重视,音乐美术课受到欢迎,救亡歌曲回荡校园,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推行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以其出色的办学质量饮誉滇西,震动了云南教育界,曾多次参加省级和大理地区的考试,均名列前茅。尤其是英语,1942年,首批初中毕业生参加会考,取得云南省第二名的好成绩,从此名声大震。
四是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创建的最初七年,几乎全是外省籍教师,可见当时云南及大理的师资缺乏之严峻。好在学校自主招聘,不失时机抓住抗战后方人才荟萃的机会,引进了一批批优秀教师。他们形成了学校的“集体灵魂”,塑造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实现办学目标辛勤付出,赢得社会的充分认可,在滇西、在大理的中学师资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为大理的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台中学还着力发展师范教育,于1941年以“大理县立喜洲师范”名义,招收三年制师范一个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宝贵的师资,推进了大理的教育事业发展。
喜洲五台中学的产生是一项创举,它向封建势力挑战,用现代教育思想探索新的办学方式,在学界独树一帜,在云南近代教育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云南教育史上的奇迹,因而闻名遐迩,享誉三迤。作为首任校长,杨白仑先生以睿智的眼光、超前的意识,为促进大理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大理教育界被尊称为“白族教育家”。
五台中学1952年由政府接管,改名为大理二中。如今大理二中已成为华中师大附属中学,并于2023年1月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级中学”,再创辉煌可期!
注:该文主要资料来源于《白族教育家杨白仑传》(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殷英);《大理喜洲风物》(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杨育新);《喜洲镇志》(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等。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