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4年9月2
星期一 第2648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古驿站(外二章) 绿桃·龙母祠·蛇骨塔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绿桃·龙母祠·蛇骨塔

□ 作者 大 魏 2024 年 09 月 02 日 星期一 阅读:7

我童年时几次亲历的洱海之滨龙凤村一带农历八月初八“耍海会”,至今在我记忆中还很鲜活、深刻,最难忘的就是坐花船游海。说是游海,也许是为安全稳妥起见,其实更多是在与洱海相连的几个湖塘、沟渠中穿行游览。我跟随大人(有一年年是外公,有一年年是母亲)坐上绑扎着红布和花花绿绿的彩带,装饰得喜庆花哨的“花船”,周围坐满了四方八面来耍海、游玩的男女老少,以戴着“金花”“阿鹏”包头、身着白族服饰的青年男女居多,悠哉悠哉地由艄公撑持着,在龙凤村、才村、鸡邑附近的海面和岸柳掩映的湖塘、沟汊间缓缓游弋穿行。有时候还能冒着被刺的危险,顺手采摘到几个新鲜的刺菱角。这种“顺手牵羊”似采得的,一般来说没有在岸上买着人家煮好熟透的菱角鲜香饱满。这种经历也许为我后来写作短诗《题菱角》(刊发于《大理文化》1983年第一期)有一定直接关系,记得其中写有“也许是果实太香甜了,/才备有如此锋利的锐角。/纵然经过水火的煎熬,/尖锐的斗志并未减弱分毫。”等几个句子。

后来才知道,八月初八“耍海会”游花船的习俗,与我童年时生活的三文笔村近邻、同属于一个村民委员会的绿桃村极其相关。根据白族民间传说,绿桃村的起源也与近旁三文笔村的历史差不多久远,只不过因为两个自然村同属于三文笔村民委员会,绿桃村的史话往往被崇圣寺、三塔、础石街等高光的历史、故事或传说遮掩去不少,流传不是那么广泛。其实绿桃的故事与洱海之滨“耍海会”,下关羊平村(实际上应该是宝林村后宝林寺中的)“蛇骨塔”等的传说大有关联密不可分。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随大人到洱海边龙凤村、才村附近去参加过“耍海会”。那时只知道游花船好玩,长大后慢慢才晓得“耍海会”的习俗来历已久,可以说源远流长。有关“耍海会”的由来,在大理民间流传着一个壮美感人的传说,与三文笔村旁的绿桃村及其村边的龙母祠有关——相传在唐代南诏时期,在苍山应乐峰下的绿桃村,有一天村里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正在溪边洗衣服,溪水里突然漂来一个绿桃子,她捞起来,正好饥渴之际,就吃下肚去,后来竟然就怀了孕,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段赤城。男孩长到二十岁那年,洱海里出了一条名叫薄劫的大蟒蛇(又传说是一条黑龙、妖龙),经常兴风作浪淹没庄稼,伤害甚至吞食人畜,人们深受其害。为此南诏王张榜招勇士除害,段赤城决心要为民除害,便揭榜应召,回家打了二十四把钢刀,他母亲帮他绑在身上,又给他两把长剑捏在手中,到洱海找到这条巨蟒,只身跃入洱海与它激烈搏斗,最后被巨蟒吞入腹中,与蟒同归于尽。洱海边上的人们见了,纷纷撑船到海里来捞取这位义士的尸体。大家把大蟒蛇的尸体捞起来,剖开蛇腹,取出段赤城的尸体,把他葬在苍山斜阳峰麓。下关羊平村附近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舍身除害的英雄,就把蟒蛇的尸骨烧成灰,拌和上泥土来烧砖,为段赤城修建了一座纪念塔,明代谢肇制在《滇略》一书中有:“赤城,叶榆人,有胆略。蒙诏时,龙尾关外,大蟒吞食人畜,赤城披甲持双刀赴蟒吞之,刀出于背,蟒亦死,土人剖其腹,出赤城骨葬之,建塔冢上,毁蟒骨以垩塔。”的记载。后人把现在羊平村附近的佛图塔误认为“蛇骨塔”,而真正的“蛇骨塔”在苍山马耳峰下宝林箐中的宝林村(又称宝灵村)后的宝林寺,称为“灵塔”。塔在明末倒毁,残留遗址,后人还在塔后的山坡建了一座衣冠冢,碑为“唐义士段赤城之墓”,后墓已毁,墓碑下落不明。

从那以后,洱海边上的白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段赤城的思念和崇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会来纪念他。每年到了传说中段赤城冒死下海与恶龙巨蟒搏斗并同归于尽的这段日子,洱海西岸从上关到下关的村村寨寨,每村都有一至二天的会期,各村的男女老幼都驾船进洱海游玩,特别是八月初八(段赤城遇难日),才村附近龙王庙前的海面上和周围团转的湖塘河汊里就像我小时候见过的那样都是坐满了游人装扮一新的花船,非常热闹,观看龙船赛的和划小船到海东各地耍海的人成千上万。各个村莲池会、洞经会念祭文祭祀龙王,感恩颂扬段赤城“是洱海和其子民的保护神。”这个节日,因为以花船竟渡、耍海游玩为主,所以就把它叫做八月初八“耍海会”。后来我看到清代大理赵州(今弥渡红岩)文人师范(师荔扉)在其著作《滇系》中描述的这种盛况:“七月二十三,西洱河滨有赛龙神之会。至日,则百里之中,大小游艇咸集,祷于洱海神祠。灯烛星列,椒兰雾横。尸祝既毕,容与波间。郡人无贵贱、贫富,老幼、男女,倾都出游,载酒肴笙歌,扬帆竞渡,不得舟者,列坐水次,藉草酣歌。而酒脯瓜果之肆,沿堤布列,亘十余里。禁鼓发后,踉蹡争驱而归,遗簪堕舄,香尘如雾,大类京师高梁桥风景。”老先生记述的是七月二十三赛龙神会的盛况,实际上我小时候在龙凤村、才村海滨经历的八月初八“耍海会”的盛况,感觉比他描述的还要热闹得多:八月初八这天,附近四村八寨的莲池会、洞经会的男女老少都齐聚到龙凤村海边的四海龙王庙旁欢歌劲舞,欢度本主节,共祭洱海神。四海龙王庙又称洱水神祠,相传建于南诏时期,供奉洱海神。明代以后成为本主庙,供奉被封为龙王的白族斩蟒英雄段赤城。与农历七月二十三古生祭海相比,这里的花船和游人更多,场面更宏大,直看得童年的我觉得眼睛不够用。

“耍海会”还叫“捞尸会”,传说就是打捞斩蟒英雄段赤城的尸体(也传说是打捞白洁夫人的尸体)的。还有另一种神话传说中的斩蟒英雄段赤城是黄龙的化身,于是后来人们把生下他的白族女子就尊称为龙母,把他出生的村子称为“绿桃”,并把村边溪流旁原来他们母子居住的小园子修建成了一座龙母祠,塑了龙母龙子像,把黄龙奉为村里的本主,世世代代永久祭奠。我在绿桃村上初小时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从那沟溪水边的龙母祠旁路过。至今洱海神祠大殿雕花木格正门两边留存一副楹联:“妙感绿桃万古昭垂龙王庙,义歼黑蠎千秋永传无字碑。”诠释的就是这个传说。因此这里还有一块“无字碑”:有记载云“某岁大旱,某神曰:‘某日某时北门外桥头有赤髯老人过者,龙王也。祷之即雨。’果如所言。乡人德之,勒碑于祠,以纪其事。一日雷雨大作,将碑字洗去,因以雨洗名碑。”这当然是传说的记载,雨洗碑,即无字碑,如今还存留祠内。雨洗碑旁有近人撰联:“大旱甘霖仙机漏,碑文雨洗载春秋。”

几年前的农历八月初八“耍海会”,我再次到才村北边龙凤村洱海之滨的洱水神祠故地重游,看见有不少的男女信众欢聚四海龙王庙旁欢歌漫舞,唱调子、跳霸王鞭,“打拼伙”野餐、烧香还愿、念经游海、放生(把小活鱼、泥鳅放生到洱海)等,当然,正像白族民间谚语说的:“不放盐巴的菜肴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过不成”,唱大本曲是必不可少的,欢度本主节,共祭洱海神,感觉还是很热闹。只是如今已经没有多少湖塘、沟渠供游船通行,以在海里游海为主。

令我惊奇的是古时人们的想象力,据传说远在洱海之滨的洱海神祠还与苍山脚下的崇圣寺三塔有所关联。围绕着雄奇秀丽的三塔,从古至今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在三塔脚下度过童年的我,自小就听说过不少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其中之一是关于天国的传说,想不到还与洱海边上龙凤村边洱海神祠(又称龙王庙、洱水祠、龙凤村本主庙)丰乐亭的一口井有关。人们为了解释千百年来三座古塔何以永立不倒的原因,编撰了如下传说:一个是说每隔一段时间,天界的仙人就会在深夜人们沉入梦乡时,悄悄驾着马车飞临塔顶来为塔更换梁柱,淘汰去陈旧腐烂、不能再承受重负的梁柱而置换上新的,非常神秘,可谓是“偷梁换柱”惊天之举,因而使塔中梁柱得以常固常新,“三支文笔”得以永立千秋,这是文雅一点的说法;另一种传说更离奇,说建塔用的楠木椽子是从洱海边龙凤村丰乐亭的一口井中源源不断地取出来的,但要求必须要在一个晚上取完,而在还差最后一棵时天就亮了,于是大塔里就差着一棵椽子,那口井里水满时也会在井底见到最后那棵椽子。这种种神乎其神的传说,似乎都在说明建塔的难能可贵和三塔傲立千古的奥妙神秘。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