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城里生活,城里众多的公园和绿地总给人能工巧匠精心设计的秩序感,处处凝结着人为的美学智慧。暑假,我返回故乡,早上六点多钟出去跑步,小时候常来捉鱼摸虾的那条河展现在我眼前却是另一番质朴、纯真的天地。南朝梁代钟嵘曾经在《诗品》里引汤惠休语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如果说城市园林是一种错彩镂金的美,那此刻呈现在我眼前的则是一种出水芙蓉般洒脱、自然之美。《二十四诗品》中有“冲淡”一品,其曰:“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想必眼前的景象恰恰符合这“冲淡之美”吧。
河水在这里放缓了脚步,停滞成好大一片苇塘。靠近水边时,整个人变得非常清爽。微波粼粼的水面十分宽阔,水边茂盛地生长着芦苇、菖蒲、柳树等,不远处的水面上竟然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河岸边,有悠闲的朋友在专注垂钓,那场景像极了明代画家吴镇笔下的《渔父图》。经过他们身边时,我突然想起那首广为流传的小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于是我的脚步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丁点儿声音会惊扰到他们的鱼儿。
远处岸边,高大的柳树摇曳着婀娜的枝条,像妙龄少女秀发飘逸。柳树枝头,栖息着一只体形较大的白色鸟儿。我定睛一看,是只白鹭。年少时,我好像从未在家乡的河道中见过白鹭。平日里多在宣纸上描绘优雅的白鹭,此时的邂逅可谓平添一分惊喜。不远处的水中,还有数只白鹭在嬉戏,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在水中觅食。才女李清照当年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写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名句。没想到,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于村外的一处苇塘,竟得以欣赏到与之极其相似的场景。
水畔簇拥着一丛一丛的菖蒲和芦苇。菖蒲的顶端,已经长出了赭红色的蒲棒,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的蜻蜓在毛茸茸的蒲棒间翻飞起舞。我又想起喜欢的一位画家——河口湿地画派创始人石建勋老师擅长的湿地美景图。他曾画过一幅以蒲棒和红蜻蜓为主体的作品。画面中,密密麻麻的菖蒲交织,数十只红蜻蜓在菖蒲上飞舞,身姿轻盈,姿态各异。我正想,石老师一定是见过类似的场景,才会创作出这韵味十足的意境佳作吧。突然,水面上有鱼儿翻跳,恰如李贺那句“老鱼跳波瘦蛟舞”,但凝神看去,又不见了鱼儿的踪影,只在一小截荷梗上,见到一只长嘴短尾的蓝色小鸟临水而立。我蹑手蹑脚地走近,生怕它被我惊飞,竟然是只美丽的翠鸟。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察一只翠鸟,它的艳丽色彩让人着迷。我不禁感叹,此处苇塘真是宝地。
此时,清晨的太阳已经升起,气温逐渐升高。我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这片湿地,原路返回村庄。今日跑步,竟误入苇塘,邂逅白鹭、翠鸟、荷花、芦苇、菖蒲……真如陶渊明误入桃花源那般美好。 (摘自《羊城晚报》)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