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4年8月6
星期二 第2629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诗话立秋知悲喜 八月的桂花 盛夏的音符(组诗)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诗话立秋知悲喜

□ 作者 钱续坤 2024 年 08 月 06 日 星期二 阅读:4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此时,“一叶秋声对榻眠”代替了“接天莲叶无穷碧”,“人间草木尽葱茏”转换为“寒蝉感阴还罢响”,多愁善感的诗人们于是纷纷有感而发,写下了无以数计关于秋风秋景秋意浓的脍炙诗篇。

在历朝历代诗人的心中,秋一般是萧瑟、凄凉、衰败的代名词,节令之秋往往喻示着人生之秋、心情之秋,很多诗人都借景抒情,留下了不少悲秋之作。唐代诗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深慨韶华不再,惆怅不已:“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首句“销身外”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用“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遭遇和前途,全篇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意趣。宋代诗人黄公度则直接以《悲秋》为题,苦吟道:“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全诗托景抒情,寓悲壮于闲淡之中,耐人咀嚼,引人寻味。宋代诗人杨齐《立秋后有感》中的“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两句,所抒发的也是光阴虚度、秋意渐浓的悲凉。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别离时的心情是不舍的、惆怅的、忧伤的,所以古人常常在立秋之日,或触景伤怀,或借景抒怀,或寓情于景。“风入昭阳池馆秋,片云孤鹤两难留。明朝独向青山郭,唯有蝉声催白头。”唐代诗人武元衡的这首《立秋日与陆华原于县界南馆送邹十八》,用一个“独”字,与“片云孤鹤”相呼应,写出了深切的孤独感;用一个“唯”字,表达出友人离去后的寂寥落寞;用一个“催”字,更让人感叹韶华易逝,岁月难留。宋代诗人方岳《立秋》中“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两句,所反映的是诗人对于季节变化所带来的心境变化,以及对离别之情的抒发。而唐代诗人刘言史的《立秋》,则通过描绘“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既然有送别,当然就有思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便是佐证:“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这是怀念故友元稹。“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立秋夕有怀梦得》),这是想起了诗人刘禹锡。情到浓处,诗人们则以诗回赠,唐代诗人李绅的《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诗云:“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遗憾的是,诗人白居易只能遥相忆念,独自登高遣怀:“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髩,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有时他也忍不住,只好在诗中发发牢骚,其诗《立秋夕凉风忽至炎矛稍清阳奉泳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云:“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然而,秋天并非都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唐代诗人司空曙留有诗作《立秋日》:“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诗作一扫愁绪,写出了初秋时分,气候转变,秋景多姿的景象。而刘禹锡赞秋咏秋之作《秋词》则更具正能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没有半点“多事之秋”的悲情。这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