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岭位于大理市凤仪后山村,古称昆弥岭,是红河与澜沧江分水岭,东西向的蜀身毒道和南北向的茶马驿道的交汇点,滇中进入洱海区域的必经之地,在传统运输手段的古代,游宦商贾乃至释道,往来络绎不绝,为“往来必繇之道”。《明一统志》卷86大理府:定西岭“在赵州南四十里。高千余仞,设关其上”。历史上多次战争发生于此,据《滇元纪略》称:公元225年,诸葛武侯擒孟获于此,平定诸蛮。公元276年,建宁秀才庞遗起义,与晋军战于定西岭,杀死将军姚岳、建宁太守杨术。公元597年,隋行军总管史万岁与土族部落大战于定西岭。公元751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击南诏,诏王凤伽异率部迎战于定西岭,唐军大败,死六万人。公元754年,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征讨南诏,全军覆灭,大将何履光于此被俘。公元1252年,忽必烈平定大理,军次定西岭;公元1264年,梁王侵大理,段光亲自督兵迎战于定西岭,梁王大败;公元1367年,梁王七攻大理,战于定西岭。“明洪武十四年,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副将军西平侯沐英、永昌侯蓝玉率师入滇。”大理段氏凭借定西岭天险负隅顽抗,企图最后一搏,西平侯沐英率军于此一举击溃大理段氏主力,一举荡平段氏政权,随后波澜不惊地平定滇西,作为军事家的沐英自然深知,夺下昆弥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亲自“立石记功”,易名曰“定西岭”。《清一统志·大理府》引《云南通志》:“本名昆弥山。明初西平侯沐英过此更今名。两崖间有刻文如印篆,世传以为诸葛武侯印。”明洪武十七年置定西岭巡检司赵州辖。并于定西岭赤佛置军哨、民哨,驿站常驻弓兵、驿马戍守,作为一个驿铺传递的中转站,缉捕奸盗逃犯、盘查私盐的隘口。置流官和千户土官李氏,彝族,从其祖李清宇自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时授土巡检起,世代相沿,直到光绪末年,传承十七代,二十五任,长达五百余年。
1911年重阳节,李根源指挥驻守昆明的军队,攻克北门,占领五华山,云南辛亥革命重九起义胜利,宣布云南独立于满清统治。1911年12月17日,李根源率部抵达大理,特邀迤西巡按使白族学者赵藩先生出谋划策,共商滇西大计。1912年2月1日,李根源、赵藩一行抵达腾越,经多方周旋,化解了腾越军与大理军之间的矛盾,妥善解决了滇西问题,稳定了局势、巩固了边疆。途径定西岭,回想洪武十五年“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副将军西平侯沐英、永昌侯蓝玉率师入滇”“平金齿、腾冲、北胜诸路”,“求三公记功碑已不可复得。”“云南光复后四十七日”二人遂撰文《定西岭》新碑“志其处”叙述傅蓝沐与自己平叛大理事迹。
《定西岭》碑文:
“明洪武十四年,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副将军西平侯沐英、永昌侯蓝玉率师入滇,梁虏自沉。十五年(公元1382年)师至大理,段氏出降,遂平金齿、腾冲、北胜诸路。十六年(公元1383年)师旋于白崖,立石记功,大书曰‘定西岭’,古所称‘昆弥岭’是也。辛亥九日,源以未学从同志之后,赖多士之力,定光复之功。会有事西南,率师经此,求三公记功碑已不可复得,使我汉业没而不章,心遂感焉,乃复立石,志其处,又奉三公栗主于关忠武庙,庶几来者知称名之有自,更千百世不忘先烈。云南光复后四十七日,腾越李根源识,剑川赵藩书。”
碑文记录了明洪武十四年征南三将军平定了金齿、腾冲、北胜诸路之事。洪武十六年,军队于白崖“立石记功” “辛亥九日,源以未学从同志之后,赖多士之力,定光复之功。”对于致力于“光复中华,驱除鞑虏”的李根源,辛亥革命的成功带给他带来的喜悦几乎是无以言表的,借明代将领沐英等推翻元朝统治后,在定西岭勒石纪功之事,表达了光复中华的喜悦与豪情,为了纪念这次军事行动,重新立石记功。
碑石不仅记录了明朝军队对云南的征服,也反映了李根源在辛亥革命后的贡献,以及他对历史事件的纪念和尊重。通过这块碑文,后人可以了解到明朝军队的英勇事迹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从而“千百世不忘先烈。”也反映定西岭一直都是治政者非常重视的关隘,碑石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和历史价值。
“山中宰相”“云南第一人”李根源是赵藩的学生,二人亦师亦友,志趣爱好相投。在广东任职时,他曾与赵藩、蔡守等人组建著名的文化团体“南社”。李根源解职后,“与赵藩、杨琼等徜徉山水间,访遗书、搜胜迹、标榜文事为乐。”云南多处留有二人手笔,剑川文庙先贤祠“景风阁”,有赵藩题书的楹联一副:“景行唯赞,当立最高处:风砺薄俗,所争没世名。”和李根源题 “服义未沫” 匾额。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