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4年6月6
星期四 第2587期

大理时讯花甸坝 那段金黄的麦收回忆 那段金黄的麦收回忆 姥爷的粽子

第4版:花甸坝 PDF原版PDF下载

那段金黄的麦收回忆

□ 作者 黄红彦 2024 年 06 月 06 日 星期四 阅读:48

六月,金黄的季节悄然而至,麦浪翻滚,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在湛蓝的天空下,炽热的阳光如金子般洒落,金色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阵阵令人陶醉的麦香。这熟悉的气息,让我不禁忆起儿时那繁忙而充实的麦收时光。

当麦粒逐渐饱满,大人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他们精心挑选出一片空地作为打麦场,用牲口拉石磙反复碾压,以确保场地平整坚实。然后前往集市,选购镰刀、扫帚、木叉等农具,为麦收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布谷鸟欢快的叫声“布谷布谷,收麦种谷”,人们陆陆续续地开始收割。常常是头天晚上,人们把镰刀磨得锃亮。第二天,天蒙蒙亮,便带着午饭和水壶,走进麦田。孩子们在树荫下嬉戏,而大人们则望着这金色的海洋,深吸一口气,弯下腰开始劳作。镰刀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刀挥下,都带走一束束金黄的麦穗,洒落在丰收的田野上。他们的腰一旦弯下,便不再轻易直起。手中的镰刀如行云流水般划过麦浪,伴随着刷刷的回响,直到一垄麦子全部倒下,他们才缓缓起身,用粗糙的手背擦去额头的汗水。身后,整齐排列的麦堆如同金色的山丘。

那时的我七八岁的年纪,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弯腰割麦。可是还没割多远,我就感到又累又渴。这时,远处传来卖冰棍的吆喝声“冰棍,冰棍,香蕉冰棍”,我望望那卖冰棍的孩童,骑着一个大杠自行车,后面驮着一个白漆的木箱,里面装着诱人的冰棍。我再望望远处割麦的母亲,心中虽有渴望,却也不好意思开口。那冰棍的吆喝声渐行渐远,这个遗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天气越来越热,但人们的干劲却越来越足,要尽快将麦子拉回麦场摊开,趁着烈日,把麦粒晒干。以前,都是用木板车拉麦,我站在车上压车,父母每扔一叉子麦,我就赶紧踩上去,踩实了,既不容易翻车,也能装得更多。但踩车并非易事,麦秆蓬松,每踩一下都要用力拔出来,再踩下去。拉麦的路上,翻车是常有的事。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木板车颠簸不已,遇到大坑,就容易翻车。翻车不仅掉落很多麦粒,还要重新装车,既费时又费力。

到了打麦场,麦子被平摊开来,经过太阳的暴晒,变得干燥。然后用叉子将麦子翻过来,继续晒。下午三点左右,就可以打场。小牛拉着大石磙在麦上反复碾压,直到麦粒脱落。傍晚时分,风起时便是扬场的最佳时刻。用木锨一下下扬起麦子,饱满的麦粒哗哗落下,而轻飘的秕糠则被风吹到一旁。天黑下来,麦子开始装袋。我攥着口袋的两边,父母用簸箕往里装。拉着一车麦子回家,虽然疲惫不堪,但看着收获的几袋麦子,心中满是成就感。

与麦子打了一天的交道,我们的腿上、胳膊上都被麦灰染得黢黑。如果天还没黑,还要把麦子一袋一袋地搬到屋顶去晒。坐下来吃饭时,常常有人困得端着碗就睡着了。那时的麦收全靠手工,需要十多天才能完成。后期我们还要用耙子搂起干麦叶喂羊,掘麦茬烧火,并忙着播种玉米和大豆。最后晒干的麦粒,最好的交公粮,剩余的则装到水泥缸里,成为我们一年的口粮。

一个麦季下来,每个人都变得又黑又瘦,那时的人们的确非常辛苦。现在收麦全用机械,一到两天就可以完成,真是幸福多了。如今回想起那段时光,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温暖和回忆。我们也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砥砺前行,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