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4年5月7
星期二 第2565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行者路自通 立夏之美 那场丁香雨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行者路自通

□ 作者 程应峰 2024 年 05 月 07 日 星期二 阅读:41

有谚语云:“山不碍路,路自通山”,意思是,山再深,也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脚步;岭再高,也少不了盘山而上的有心人。一句话,路在脚下,有山必有路。

汪国真在《山高路远》一诗中,写下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之句,旨在告诉人们: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它丈量;困难之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它登攀。每个一心向前的人,都会在不懈不怠的追求中,将平淡化为激越,将苦涩化作甘甜。

《西游记》八十回有载,唐僧一行走在路上,前头,高耸入云的山气象森森,挡住了去路。三藏心惊,问道:“徒弟,前面高山,有路无路?势必小心!”行者笑道:“师父这话,也不像个走长路的,却似个公子王孙,坐井观天之类。自古道:‘山不碍路,路自通山’,何以言有路无路?”

是的,山不碍路,有心自有通山之路。尘世之间,只要心有所向,不轻言放弃,所有的艰险、所有的障碍,都会匍匐在行者的脚下。

近日,读李专的乡土散文集《路自通山》,我似乎从他的笔下看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不仅仅是传统、民间,更多的是千山万壑、宏阔绮丽的山野。这山野,不止有流岚缠绵、山花烂漫、山鸣谷应,更有风雨沧桑、雄关险隘、历史烟云。

开门见山,入眼就是老崖尖的险峻。爬一次山,就有人被飞石砸伤。而且一不经意就身陷在黑寂里,好在还有十几盏手电。带伤爬、忍痛爬、无所畏惧地爬。抵达巅峰——那绝壁的崖顶,不由得就双膝着地,长跪不起。那样的虔诚,如此肃穆,又如此深情。于是,就有了“上山是挣扎,下山是逃命”的感悟,更有了“前半生追求,后半生回味”的洞见。

与山共情,便有了磅礴之气。因钟情心学而三晤王阳明的朱廷立,就是其中之一。朱廷立何许人也?明嘉靖年间致仕礼部右侍郎,后因政局难处而回归故里通山。

相传,浣江之东旧有“接官”亭,废弃之后,属地为豪家大族所占,或改田畴,或建园圃。其时,在此督修河道的巡抚朱廷立得知,严令收回,于原址建亭三间,题额“观稼”。

有人好奇地问:“‘接官’为何改‘观稼’?”朱廷立说:“诸暨之地,湖山半焉,旱涝亦半。我来诸暨的翌年夏天,十天不雨,山田之民告旱。我所看到的,是田土燥裂,池塘干涸,稻苗枯槁为线。三天后,不祷而雨,但雨未十天,湖田之民复告涝。我前往查墈,见湖埂溃决,一片汪洋。于是,我去县南山畈,告诉山民应重视挖池蓄水,以备灌溉;又去县北各湖,告诉湖民重视修固堤埂,以防洪水。后一年,三月下雨直至五月,无告涝之人;六月至八月不雨,也无告旱之人。”

朱廷立将“接官”改为“观稼”,就是希望后来的为官者注重农业,体恤民情。他为官,爱民礼士,勤于职守;为学,是阳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博学多思,著有《两厓集》,为天下倚重、为世人看重。

有从山里走出去的人,就有从山外走进来的人。无论是走进还是走出,只要他们有缘于山间,浸染过山野的浩然之气,便注定会拥有安然自在的心境、永恒博大的胸襟。

山,永远是丰富而多情的,它们演变成多姿多彩的大理石、演变成古色古香的木雕、演变成解乏养神的红茶绿茶、演变成红薯和鱼虾……恍然间,我听见山路之上、山林之间山民们热切的呼唤,以及山和谷应的倾情对唱;或者,偶尔与老屋默然相遇,偶尔与千年门楼无言相对……

有山重水复,才有柳暗花明。从一本书,我读到了一些辛苦、一些艰难,一些跋涉、一些超越,一些经历、一些收获,也看到了一个不倦的行者,以不懈不怠的内驱力,让灵魂有了漫漫的追溯、深深的沉思、满满的承载。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