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诗论,其观点大致是:诗歌选材的不同,会使诗歌运行的轨迹不同,呈现出的生活实践、心理实践也不同,诗歌的遭遇和境况迥异,从而达到不同的美学效果。
在阅读赵振王的诗歌“大理各县二题”时,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一观点。如果从诗歌阅读的角度去理解这个观点,即在诗歌阅读中掌握一首(组)诗的不同语境:选材是情景语境、运行轨迹是文本语境、效果则是文化语境。从这三个语境出发,进入赵振王的诗歌“大理各县二题”,我在阅读和创作的两方面均受到启发,或可将其作为进入(阅读和创作)一首诗的三条路径。
路径一:情景语境
一是赵振王的“大理各县二题”共24首诗歌在注重乡愁、文化、自然等元素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大理十二县市的标志地点、文化现象、历史源流、自然风物等作为书写对象,为诗歌定下了既博大又深邃的基调,也体现了诗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大范围和小范围的精神返场和皈依;二是时代主流思想会对诗人和作品产生影响,赵振王的这24首诗歌中,《甘屯》《读州城》《施滉同志》等作品是对那段流金岁月的礼赞,体现着作者对主流思想的认同。
路径二:文本语境
首先,诗歌的读写应该关注语言的言外之意,所谓言外之意,是指诗歌语言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存在着一种暗示的效用,从而留下无穷韵味。在这24首诗歌中,有不少语言的言外之意令人回味悠长,试举一例:在《曲硐》中,诗人写“笑看动车的汽笛,经过永平,抬高由来已久的音阶”,其言外之意,是曲硐在时代的发展中蓬勃向上,并不仅仅是一声汽笛、一个音阶。
其次,在文本语境中关注属于诗人主观化的物象有何精致之处,是极为重要的,关注意象选取的同时,还应关注意象组合与诗歌文本语境的统一性。比如在赵振王的《小锤吟》中,诗人借“小锤”这一精致的意象,将鹤庆银器的制作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实现了主题的浓缩,有一种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路径三:文化语境
赵振王的这24首诗歌有一种异质的文化指向。在中国古代,很多诗歌意象由于被诗人反复使用,具有了特定的含义,比如“明月”“柳丝”“杜鹃”等等,但诗人赵振王在意象的选择上颇为讲究,诗人选择了大理各县市独有的文化符号,比如“花灯”“小河淌水”“摩崖石刻”“古道”“土林”“盐井”等,呈现出一种异质的书写和个性的修辞。
二是诗为心声,诗人的个人遭遇、心境势必会影响其诗歌创作,诗人赵振王有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这24首诗歌又是基于真实、具体的行旅实践完成的,诗人的在场感和平和的心境,让诗歌读起来十分真诚和厚重。另外,大理本就是不少人心里的诗和远方,因此,这24首诗歌容易引起读者在文化上的共情。
总而言之,诗人在这24首诗歌中有效地选择了题材,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气象,让我领略到了大理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同时给我提供了既定题材的诗歌阅读和创作的路径。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