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大理的历史长卷中曾书写过绚丽一页,其前世今生让人感叹!
大理文献楼的由来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紫城,西倚巍峨叠翠的苍山,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其历史可追溯到唐天宝年间。现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其规模壮阔,方围12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有城楼,别具韵味。
在古城的南北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着南门外的文献楼、南门承恩楼、城中五华楼和北门安远楼,使古城透出一种诱人气韵。位于大理南门外1公里处的文献楼,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重建于1999年,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雄伟壮丽,素有大理第一门之称。从下关沿大凤路北行到古城,首先看到的便是文献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文献楼更显得巍峨雄壮、金碧辉煌。
文献楼,为一座两层歇山式屋顶、出檐飞角、土石木结构的镝楼(也称敌楼),是古代用于加强防御的建筑。楼下可供行人小憩、避风雨,车马则从楼的两侧绕行。旧时,该楼前后以及通过此楼进入古城的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拂面依依,颇有诗情画意,是官府迎送达官贵人的门户,也是百姓话别亲友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 年),汉军白旗人偏图(汉名李羲瑞,辽东人),以督标别将身份随云南总督赵良栋征讨吴三桂。因屡建战功,被提任为随军总兵。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年),云南平定,偏图被提升为云南提督,提督衙门就设在大理古城(旧址为杜文秀帅府)。他在大理为官多年,因深感大理的人文兴盛,便向大清王朝提出了赐予“文献名邦”匾额的申请。在得到钦赐后,他立即主持在古城南门不远处选址建起了门楼,并亲自题书,门楼也因悬挂了此匾额而得名。如今高悬于楼檐上颇大的“文献名邦”四字,苍劲醒目、熠熠生辉。
大理素有“文献名邦”美誉
“文献”一词源于《论语》:“文献不足故也”;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在古代原意指典籍和宿贤。现代对“文献名邦”的理解,是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地方。
那大理何以被誉为“文献名邦”呢?我们可以从远古至今看到大理的大不同。
大理是滇地远古文明的中心,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四个典故都与大理有关。
大理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又是云南设治最早的地区。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就设有叶榆县,叶榆就是今天的大理。而大理又是个丰腴之地,土地肥美,宜五谷蚕桑。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
从南诏国到大理国的五百多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又经过漫长发展,成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优秀、经济富足的一块宝地。
由于南诏与唐王朝的交往比较密切,不断吸收和运用汉文化,使其建筑、雕刻、绘画十分出色,誉满中外的崇圣寺三塔、石宝山石窟以及著名的《南诏中兴国史画卷》等都是当时的产物。融合创编的《南诏奉圣乐》,被列为唐代十四部音乐之一。而大理国建立后,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更加密切,贸易频繁,白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各领域通行汉文,读汉文、写汉字成风。雕刻、绘画等艺术也取得显著成就,与《清明上河图》齐名的《张胜温画卷》,生动地记载了大理的千年风华,被誉为“南天瑰宝”。
大理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分布着大批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宗教和民族文化,彰显着“文献名邦”的深厚底蕴,在中国久负盛名,在世界也享有盛誉。
今天,在大理州内不止大理,还有巍山、剑川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徜徉于三座古城,流连于上百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间,不仅可以感受白族扎染、剑川木雕等民族文化,见证南诏德化碑、崇圣寺三塔的岁月辉煌,而且可以体验“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的狂欢盛宴,感受对歌、打跳、斗牛、赛马等活动的热情如火,一年四季都有节会,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场景,参与感、仪式感、新鲜感、氛围感拉满,凸显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厚重。
文献楼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文献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为弘扬大理悠久的历史文化,再现该建筑与历史文化于一楼的典型风貌,大理州、市政府决定恢复重建,于1999年4月完工。重建后的文献楼,在继承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既具明清建筑风格,又富有民族特色,且更高、占地面积也更大。楼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主楼高24米,建筑面积达1630平方米。
在文献楼的东墙上镶嵌有一块刻有“张叔盛览故里”的石碑,传说这里曾是张叔、盛览的旧居所在地。西汉时期,内地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来到四川雅砻江一带,大理人张叔得知,便和盛览一起负笈前往求学,返回后在大理传播汉文化。故有“滇人外出接受儒学,以儒学传习于南中,实自叔始”之说。
在文献楼上,有近代大理文人周仁撰写的一副楹联:“溯汉唐以还,张叔传经,杜公讲学,硕彦通儒代有人,莫让文献遗风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楼台而望,鹫岭夕阳,鹤桥小路,熙来攘往咸安业,但愿妙香古国常住于大世界中”,还有我国著名书法家沈鹏书写的“百二河山双鹤拓;千秋文献一楼存”等楹联,意味深长而颇具韵味。可见,此门楼承载着大理的历史,也寄托着大理人的情感。
初遇大理,从古城开始。一座身居秀丽风光,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它的风情和魅力,在千年不变的山水间展示着无尽的韵致。城楼巍峨、城墙厚重,城内呈棋盘式布局,多元文化在这里互融共生,会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文献楼是体味大理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好景致,是游大理值得一去的地方!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