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错觉还是由于爱屋及乌的缘故,人们总觉得春天的真正到来,实际上是在于惊蛰的那一声醒雷;甚至可以这样说,“醒雷”其实就是惊蛰的代名词,是大自然为人类奏响的第一曲春歌。宋代张元干在《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中,曾对其作了最为形象生动的描述:“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为什么醒雷总是伴着惊蛰节气如期而至?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据此,不妨从“惊”与“蛰”两个层面来进行解释:所谓“惊”,是指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万物;所谓“蛰”,是指蛰伏之物,不饮不食,蓄势待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就形象地道出了惊蛰节气的气候特征:“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晋代陶渊明诗中也有鲜明的描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而清朝诗人张维屏则称之为“新雷”:“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谁说“造物无言”?那阵阵新雷,其实就是大自然最直白的语言!
伴着轰隆隆的雷声,那淅淅沥沥、急骤而下、如烟似雾的雨水,是惊蛰节气第二个明显的特征。“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有怀正仲还雁峰诗》)宋代诗人舒岳祥通过写惊蛰节气到来的景象,借助“细筛”的“微雨”来抒发送别友人的惘然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宋代诗人陆文圭的《骤雨》则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绛帐虚堂设,檐牙雨骤倾。已过惊蛰日,未听候虫声。向晚飞蚊出,偏工傍耳鸣。山灵戏穷士,邀喝夜相迎。”宋代词人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描写的却是惊蛰的另一番景象:“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烟雨打湿了阑干,杏花在开始绽放,然而总敌不过倒春之寒;深夜饮酒,愁绪万千,似醉难醒,我的心上人,你可要记得添衣呀!——此词读来,不得不令人慨然万千又怅然万千。
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所以,春耕是惊蛰节气第三个明显的特征。这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中就有直接的反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元稹《惊蛰二月节》则云:“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眼前所见的处处都是耕种的繁忙景象。最喜欢贾岛的《义雀行和朱评事》:“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全诗通过赞颂勤劳的鸟儿哺食育雏,借以提醒人们抓紧春耕,用劳动来创造幸福的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谦虚地愧责自己不如鸟儿辛勤。是啊,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珍惜光阴,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古人结合自身经验和气候变化,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既然春天的帷幕已经在惊蛰节气拉开,那么且让我们在万物复苏中拥抱春天,在莺歌燕舞中歌唱生活吧!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