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近年来,大理市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守护优美生态、筑牢绿色屏障、转变发展方式,奋力谱写大理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篇章。即日起,本报开设《建设生态大理·共享美丽大理》专栏,展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敬请关注。
近年来,市洱海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和省、州、市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持续精准发力,聚焦环保督查突出问题整治攻坚;统筹协调推进,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持续发力护好洱海万顷碧波。
1月9日上午,在洱海下河湾湿地湖滨带鱼塘清退区域内,中交上航工作人员正熟练操作水挖机穿行在水域中,清理湖湾内水草、水葫芦等杂物,一旁的绞吸船将水底沉积多年的底泥通过专门管道运送到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市洱管局副局长吴兴座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为解决‘菜篮子’工程,当时在洱海湖滨带围湖养鱼建造了超过4000亩的鱼塘。这些鱼塘在2001年时进行了部分清退,而且鉴于当时对洱海保护的认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只是在鱼塘的某些地方进行了开口作业,对里面的污染底泥并没有进行彻底治理。”
如何清除这些污染底泥成为当前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新任务之一。在大量的调查、研究、探索后,市洱管局对洱海全湖湖滨带清退鱼塘湿地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并于2022年先行在太和街道洱滨村和大理镇下鸡邑村实施示范点工程,通过对这些区域的水域部分和近岸部分实施修复,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体系。同时,为掌握项目的实际效果,对项目进行了全过程生态跟踪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实施的示范点工程共清除污染底泥5.1万立方米、修复岸线1.5千米、修复基底面积0.5万平方米、恢复沉水植被面积4.2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
“鱼塘湿地水域修复项目分为施工、工艺两部分,因为以前的沉积物比较多,所以主要是通过环保绞吸船把底泥清理上来运到后场,然后进行淤泥固化,固化后可进行资源再利用。”中交上航大理项目部负责人易兵对记者说,“底泥清走后,为改善原有底质条件,会选择种植本地的比如海菜花等水生植物进行修复,然后进一步提升水质、改善水质。”
易兵介绍,在鱼塘湿地的近岸部分则是把底泥清走以后,用碎石、卵石进行基底修复,进一步改善近岸的底泥条件,避免在风浪之下部分底泥上翻,最终达到让底泥的氮磷消解、减少释放,从而改善水体水质的目的。
“通过跟踪监测评价可以看出,此项目的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已显现,对洱海水质改善以及水体透明度提升发挥了明显作用。”吴兴座说,“通过实施示范项目,我们将剩下的189个鱼塘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项目进行全面治理,计划用两年时间把189个鱼塘进行全面生态修复和治理。”
调查研究、探索方法,最终确定对洱海全湖湖滨带清退鱼塘湿地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只是市洱管局开展生态环保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洱海保护第一线部门,市洱管局在开展生态环保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完善规章制度、明确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内源污染负荷削减、规模化藻华防控、水生态恢复、初雨防控、死亡水草收割等输入性污染负荷削减工作;积极探索创新“一支队伍管洱海执法”执法监管模式,组建“洱海卫士”加强执法监管,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效能;积极引进湖泊治理新技术,推广新经验,提高洱海科学化和智慧化保护治理水平。
下一步,市洱管局将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直面困难和问题,迎难而上,坚决按质量、按要求完成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工作任务。
记者 黑浩川 杨振飞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