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4年1月12
星期五 第2492期

数字化助力非遗传承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编辑:大理时讯编辑 记者:朱 滢 吴 志 摄影报道 2024 年 01 月 12 日 星期五 阅读:9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理地区非遗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技艺精巧、内涵深厚。近年来,从“口耳相传”到“数字化”的保护传承,大理非遗保护和创新工作借力数字化手段,在生产、传播、经济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大理非遗不断“破圈”,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族扎染技艺是大理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灵动飘逸的白蓝之间闪耀着手工艺人的技艺和智慧,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其他的非遗项目一样,千百年来扎染技艺的传承与传播主要依靠师带徒的方式延续至今。

“白族扎染技艺到我们这一代,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传下来的。当前,国家提出的数字化采集、保护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国家级白族扎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介绍,“原来我们培养一位传承人大概需要十年、十几年的时间,如今有了数字化技术和手段的介入以后,缩短了传承人培养的时间。通过数字化手段加上师傅教徒弟两种方式的结合,两三年左右我们就能培养出一名优秀的传承人。”

段树坤所说的非遗数字化采集和保护工作,就是这些年他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2015年底,段树坤在喜洲镇周城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白族扎染博物馆,将家庭式扎染作坊升级为集生产、展示、参观、体验为一体的扎染博物馆,供游客免费参观。

“通过和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所合作,这几年我们把白族扎染每个工艺流程通过数字化方式将针法、扎法和染法很清晰地记录下来。”段树坤说,“我们博物馆里馆藏的传统模版有1600多种,这些模版只有照片没有实物,我们通过挖掘一比一把它还原出来,之后我们再出书。同时,我们还集合了大理大学、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所和我们的老师组成一个团队,为所有的传统图谱命名,挖掘里面的寓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直接地让更多的人了解白族扎染技艺的核心,更清晰地看清楚纹样。即使以后我们传承人都不在了,通过这些书籍和资料,后人也能够把白族扎染更长久地传承和延续。这就是数字化的核心作用。”

今年25岁的刘青,来到大理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两个多月了。这段时间,除了和长辈们学习扎染技艺之外,一有空闲时间,刘青便会翻看扎染书籍,她的扎染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我因为喜欢扎染这项技艺,所以到博物馆跟随老师一起学习,现在除了跟老师和年纪较长的阿婆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看书籍来学习针法和扎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学习扎染的路上收获颇多。”刘青一边扎花一边说。

通过长期调查、整理,目前,大理白族扎染的材料准备、绘图、制版、印花、扎花、染色、拆花、漂洗、晾晒等流程,都已经通过图文并茂的书籍和视频方式得以保存和传承。

位于银桥镇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下关沱茶馆,由下关沱茶历史文化陈列馆、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和茶文化系列工作室组成。在下关沱茶馆里,珍藏着关于下关沱茶的文书档案与实物档案,有蕴含着“风花雪月”内涵的时尚茶艺术体验,在制茶技艺里凝聚着大理人民的智慧巧思。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积淀了丰厚的大理茶叶文化内涵, 2011年,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保留高原仓陈化、蒸茶、揉茶、压制、定型等传统工序的同时,不断发展新技术,实现了生产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使下关沱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有了质的飞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我们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制定了地方标准。目前,这个地方标准通过了最后的公示,这也是云南省的第一家非遗地方标准。”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蒲松涛介绍,“我们把整个非遗的下关沱茶制作技艺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记录,并将其作为一种标准固定下来,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发展,避免通过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造成技艺的缺失或流失。”

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大理地区,白族大本曲是一种大理白族民间特有的说唱艺术,大本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深深扎根于大理人民的生活之中。但随着老艺人逐渐离开人世,许多新艺人的艺术水平、声嗓、音色、板眼不够纯正,使白族大本曲存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从2015年起,大理市非遗保护管理所开始实施白族大本曲抢救性记录工程。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全本录制、翻译传统大本曲40余部,涉及大本曲核心传承人10多人,视频每部时长约3小时,总时长135小时,所有视频均对白语演唱进行翻译并加字幕,使白族大本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得到挖掘。2021年6月,白族大本曲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项目和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在数字化手段的加持下被更加广泛地传播,促进人们对其全面的认知、了解。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非遗项目众多,一直以来,大理市高度重视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2010年9月,大理市率先在全省成立第一家县市级非遗保护专门机构——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保障。从保护机构成立起,全市非遗档案数据库建设就开始起步,目前已建成档案、数据库建设的规范体系、制度。全市80项非遗项目、230名非遗传承人做到每个项目、传承人都有专门档案、专柜保管、专人负责,所有项目、传承人均有调查申报材料、照片,州级以上项目和传承人均有申报视频。为加强非遗资源共享和利用,依托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2019年起,大理市将非遗数字化成果全部上传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平台,并专门在平台上设置非遗专栏,对项目和传承人进行介绍并发布非遗工作动态。

“数字化赋能为非遗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高质量整合发展,拓展‘非遗+’模式,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领域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协同发展,不断放大‘非遗+’叠加效应,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大理市文旅局副局长何永华介绍,“为了壮大非遗经济,培优做强产业,我们积极支持文创产品研发,打造非遗品牌,搭建非遗电商购物推介平台,并举办非遗购物节活动,发展非遗特色夜间经济,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多元化、产业化发展。”

建立数字档案、分析传统技艺、解码文化符号、链接广大网友……如今,大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之中,数字化手段越来越丰富,非遗传播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也越来越成熟,推动着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