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家乡的稻田。
我青少年时期,正处“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读了一年半的初中就回乡当了农民,跟着大伙一起出工,劳动生产。那时一年种两茬庄稼,即大春与小春。大春插秧种水稻,小春种小麦、蚕豆、油菜等农作物。收完豆麦油菜后,紧接着就插秧。插秧是种植水稻的关键环节,要抢节令栽下秧苗,生产队实行早出工晚收工,也就是太阳未出出早工,天黑了才收工。我记得,就是下雨天也要披蓑衣戴斗笠出工去栽秧,误了农时,就误了饭碗。俗话说“夏至忙忙,点火栽秧”,足可见时令催人忙的现象。
繁忙的劳动中也有欢乐的时刻。栽秧时节雨水多,满沟满渠的水流向了洱海,引发洱海里的鲤鱼鲫鱼抢水逆流而上,这种情形我们称之为“水满鱼”。“水满鱼”游进沟渠、水田里摆子(产鱼卵),竟成了我们捕捞的对象。沟渠里捕鱼就不说了,好玩的是耙田时,锄头不断地在泥水里搅拌平整秧田之际,突然间,一条尺长的鲤鱼在泥水中腾跃起来,惊喜得我们丢下锄头,相拥去捉鱼,溅起的泥花满身都是,但大家顾不得了,忙乱于“浑水摸鱼”。鱼摸上来了,那个兴奋劲头,比吃上鱼还高兴。
历时一个月的抢收抢种,人累得筋疲力尽,秧田却长得绿油油喜人。这时节气温高,水量充足,是植物快速生长期,田里秧苗发棵,杂草也不甘落后繁衍,互相抢夺营养(肥力)。此时如不把禾苗间的杂草清除,禾苗被杂草“欺生”,结果会是黄色染身、了无生气的萎靡不振,势必影响收成,于是也就有了“薅秧”这个农活。一般情况下,水稻要进行三次薅秧。头道是“踩秧”,即用脚围绕秧苗周边踩动,将禾苗周围的杂草踩进泥里,起到除草及松土的作用,有利于禾苗发育;第二道薅秧,是用手抓掉禾苗周围的杂草,将之绕团后用脚踩进泥巴里作为肥料;第三道是除稗子,稗子与稻禾很相似,且与稻禾长在一起,初次薅秧的人是很难辨别的,只有在老农的指点下才分得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薅秧的写实。
薅秧中也有乐趣事可记。在烈日的暴晒下,弯腰除草穿行于禾苗间,汗流浃背枯燥难当之时,我眼前不由得一亮:一丛茂盛的秧苗中显现出一窝秧鸡蛋来,心里一喜,劳累忘记,枯燥丢弃,伸手把那几个秧鸡蛋捡起示人,引发众人你瞧我看羡慕不已,都说我运气好,捡个大便宜。我这边高兴劲未散,那边又有人捡到一窝秧鸡蛋,又是一番的欢呼雀跃;紧接着又有人大喊大叫抓到一条黄鳝,好事连连,欢声笑语播扬,枯燥变热闹,苦中作乐,得一时快活。
薅秧三次后,已是秋初,稻禾抽穗扬花,田里白嫩的穗儿齐整整站立,似英姿飒爽的士兵列队接受检阅一样的态势,让人看了喜上眉梢。这时才领略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诗情画意。风一吹,稻穗飘摆,荡漾起一层又层“波浪”,田野就像绿色的大海一样广阔无边。随之,嫩白的稻花纷纷扬扬飘荡,播撒一阵蒙蒙“细雨”。这时,我最喜欢在田埂上走过,闻那稻花的清香,让稻花沾在身上,无比的快意。与我相同兴趣的是本家族二叔,他是一个老农民,种了一辈子的田,对庄稼情有独钟,他喜的是庄稼的长势稠,爱的是稻禾出穗好,没有比欣赏自己劳动创作的“作品”更让人赏心悦目了。二叔把手伸进稻穗里轻轻一抖,手掌心落满稻花,他伸出舌头舔稻花,咂摸嘴的样子让我好奇。我问二叔,味道怎么样?“甜呢。”二叔喜形于色。我学二叔的样品尝稻花,淡淡的甜味从舌尖上漾起,回味无穷。飞翔吧,米的精灵——传播出甜蜜的生活,幸福的前景吧!我张开双臂仰头对漂浮的稻花大声喊。稻花纷纷扬扬落在我的身上,将我变成一棵“稻花树”。
金秋十月,田野一片金黄,稻谷熟了。成熟了的稻田,先要进行开沟排水的农活,让田地尽快干燥出来,好收割好点豆种麦。这个既累又颇有技术的农活,自然就落在我们年轻人手上。我们像测量的工程技术员一样,三人为一组,一人站在田埂上目测,一人抬着一根长竹竿在田里定位,另一人在对面田埂移动,目测人三点一线看准了,叫一声“可以了”,三根竹竿同时站立插稳。然后拉一股绳子划分出一条直线,照线把稻禾连根拔起,向左、右两边码,一边码稻禾,一边留排水口,最后用锄头将沟里的淤泥挖起来抹在稻码上,做成一条直溜溜的排水沟。这时,稻田里的“谷花鱼”从四面八方随水流游进新开的沟里,我们早在出水口处,嵌了一片瓦,形成一个水流坡度,瓦下面置一个竹撮箕,竹撮箕下垫一块石头架空滤水,静等顺水而下的“谷花鱼”、泥鳅、虾子“自投落网”。最有意思的是看着一群群“谷花鱼”顺水流从瓦片跌落进撮箕里,白花花慌乱一团的情景,真让人喜出望外呀!田里的“谷花鱼”、泥鳅、虾子是栽秧季节洱海游上来的鱼、泥鳅、虾子在田里产下的卵长成的。劳动的辛苦,换来的是每人提着一篮“谷花鱼”满载而归,真个是夕阳无限美,荷锄乐悠悠的情景呀!
割稻是辛苦的活路,也是喜悦的时刻。手扶被自己用手脚、汗水侍弄过的弱不禁风的秧苗成长为齐腰高的沉甸甸稻穗,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割起稻子来手上生风,你追我赶。在割稻子时,惊扰得蚂蚱雨点般弹射,我们无暇顾及养肥实了的蚂蚱,收割要紧呢。再说,阳光照射下的蚂蚱翅膀舒展,稍有风吹草动就弹跳、飞翔,很难捕捉到。太阳落山,气温骤降,露水沾上稻禾,蚂蚱飞不动了,呆伏在稻秆、稻叶上。这时,一天的收割也结束了,大家活动一下疲累的身子,把镰刀插在后腰,从裤腰带上解下准备好的布口袋,在没割完的稻田里捉蚂蚱。蚂蚱多得很呢,一株稻禾上呆伏着七、八只蚂蚱,我们毫不费力地捡豆子般将蚂蚱投入布袋。赶在天黑前,每人收获到一口袋涨鼓鼓的蚂蚱。捉的蚂蚱用开水一烫,扯掉翅膀、小腿,拌点盐巴晒,晒干了油煎,是一道美味的小吃。
家乡的稻田不仅生产大米,还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生物链,让乡亲们在辛苦劳作之余,还收获、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一份份精美馈赠,真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