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全党正在进行的一个新的大学习,是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的新的大动员。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今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坚持好、运用好。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实践证明,“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六个必须坚持”构成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彻底的理论品格、独有的精神气质、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我们理解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金钥匙”。
把握理论逻辑,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
2022年春节前夕,迎着飘飘洒洒的雪花,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山西段村蔡文明家,和大伙儿围坐在客厅,一笔一笔算起收支账。
2012年,也是寒冬时节,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阜平“看真贫”,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
两度踏雪,一路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以掷地有声的誓言,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千秋伟业,人民江山。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了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人民至上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信自立彰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坚定信念,守正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要求,问题导向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胸怀天下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把握历史逻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
在孔子故里,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考察敦煌莫高窟,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走进岳麓书院,凝望“实事求是”匾额,感叹“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来到九曲溪畔朱熹园,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追寻文明根脉,对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6月1日,总书记来到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步入兰台洞库库架深处,仔细观摩珍贵文物,感受着古老文明传承至今的气息和底蕴:“走一下,体会一下。这些雕版、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六个必须坚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人民至上汲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经验;自信自立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守正创新传承“守中致和”“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理念;问题导向发扬“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传统;系统观念凝结“九州共贯”“多元一体”“见微知著”的智慧;胸怀天下发展“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把握实践逻辑,凝结新时代伟大实践经验精华——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沙”,是此行的主题。
走进正在治理的沙地,看着那些在风沙中坚韧生长的树木,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两年多前,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点明要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增添一字,正是系统观念的生动诠释,既有“一盘大棋”的全局观,也有“以点带面”的方法论。
新时代、新征程,大格局、大战略。在作答时代课题、擘画长远未来中,一个个关键处落子相连成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空间。
新时代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坚定“四个自信”,自信自立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着力固本培元、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工作守正创新;从铁腕反腐到全面深改,以问题导向推动攻坚克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而形成的系统方法论,蕴含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
展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壮丽事业,必有不可限量的光明前途!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张晓松 朱基钗 胡浩 史竞男 王子铭
(转载自8月4日《云南日报》)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