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蓝印花布的故乡——江苏南通,深知板蓝根晕染的芬芳。如今一缕似曾相识的气息自远方遥遥相牵,那便是驰名海内外的大理扎染。这个暑假,我便去往彩云之南的大理,寻访异乡的非遗之光。
历史长河汤汤,靛蓝韵味绵延千年。据史料记载,大理的扎染文化起源于唐宋时期,白族人民依靠勤劳与智慧让白族扎染走出苍山洱海,明代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都曾闻名全国。从古至今,人们将生活愿景、对美的追求拓印在白布上,一针一线描摹,墨蓝色的艺术是他们代代相承的瑰宝。
晴天丽日之下,我来到大理周城璞真扎染坊,深刻体悟到与家乡印染技艺有着同工异曲之妙的扎染文化魅力。白布上印出各式花样,双蝶穿花、鱼戏清涧。阿婆们褶皱的双手沿图案线条飞针走线,依然是千年来不变的模样,祖上世代传承的美丽奇迹见于针脚;棉线翻飞,道道缠绕揪出的布头,山川风物瞬息被扎成零星矗立的田螺。白布以这种形态被投入染缸反复漂洗,药香四散溢开,靛蓝渐渐加深,净白的田螺状布头如耸立海浪间的冰山。待棉线拆开,阿婆双手间瞬间抖落出大理的绮丽风光,于是玉蝶穿花团、青鱼游碧波、白日出山头、银月入沧浪。
不同于制作蓝印花布时雕花拓印的精细工整,扎染独特之处在于用白线扎紧染色后,染料沿着布匹纹理恣意晕开的自然之态。朵朵月白花纹在青蓝底色上迭次绽开,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亦是白族人民精神风貌的写照,他们是苍山洱海边引吭高歌的古老族群,赤诚热烈,是一色山海间那抹最为纯粹不羁的白。
大理的白族非遗扎染传承多依托于手工作坊,机械化、工业化气息较淡,扎染制成的艺术品中凝聚着每位匠人的心血与个人风格。这诞生于双手中的非遗瑰宝传承了千年,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与活力。我好奇背后秘诀,于是特地采访璞真扎染坊负责人段树坤先生。据说段树坤先生是大理段式家族白族扎染技艺第十八代传人,被命名为国家级、州级白族扎染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我,他从小在家族长辈熏陶下接触扎染技艺,自觉将传承非遗文化作为自身责任和使命。与时俱进、走进人民现代生活是白族扎染文化血脉世代延续的根本缘由。他同时认为,人民是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动力源泉,应当让非遗文化主动走进人们的现代生活,符合时代审美趋势,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我想段树坤先生所提的,正是白族非遗文化传承的成功之道,也是我们蓝印花布印染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与时代结合、与人民生活相适应”,是各民族非遗文化永葆生机的普适经验。
如今漫步于大理古城街头巷尾,陈列着大大小小的扎染文创店铺,随处可见身着扎染服饰的游人。白族扎染技艺依托大理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宣传推广,依靠“非遗文化+旅游”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已然成为大理著名的文化IP,顺应时代、融入市场、走进人民大众生活,终于获得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此次寻访之旅,让我见识到白族扎染技艺独有特色,也看到非遗文化传承推广新的可能。那些在历史中沉寂的古老灵魂不应空等“被发现”,主动与时代、人民密切联系,才能让靛蓝色的非遗文化流芳千古。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