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3年7月27
星期四 第2379期

大理时讯花甸坝 最初的梦想 乡音悠悠,以慰乡愁 在我最美的年华里    遇到你

第4版:花甸坝 PDF原版PDF下载

乡音悠悠,以慰乡愁

□ 作者 秦 闫 2023 年 07 月 27 日 星期四 阅读:34

趁着周末去了一趟省图书馆,出来的时候感觉肚子有些饿,就走到不远处的小摊上买一根淀粉肠。令我惊奇的是,在和摊主的交谈中,她一下子就知道了我是哪里的人。

我脑袋里的第一个反应是,难道我的普通话说的不标准?好歹咱也是语文老师,也获得了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我愣怔了一下,用方言反问她:“我刚儿用的是普通话,你咋晓得我是哪儿咧?” “那咋不晓得,你咧乡音还在。”她用熟悉的方言回答了我。

我笑着说:“缘分,真咧是缘分。”她也冲我微笑,递给我烤好的淀粉肠。就在我接过准备扫码付钱时,她说免费送给我。我站在她的小摊前,任由周遭的嘈杂声肆虐,那一刻我以为真的回到了那个只有我们彼此能听懂方言的故乡。

回想起来,在她说出我的乡音还在时,那不争气的眼睛酸涩了,似是要流下泪水。突然感觉,世界好小,在哪都能碰到老乡;又突然觉得世界好大,大到人能到任何地方闯荡。

犹记得,高中的数学老师上课一直用方言,别人问他怎么不说普通话?他硬气地回答:“我到哪儿说的都是方言,改不掉了。”人家继续刨根问底,他说:“我走出去说方言,如果遇到老乡,一下能发现,然后就能说得上话,彼此之间会有个照应,这样就不至于在异乡有孤独感。”

我渐渐地了悟,乡音是怎么一回事了。

可能在小学能和方圆不过五里的人做同学,在初中能和方圆不过十里的人做同学,高中能和方圆不过五十里的人做同学,而到了大学都是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在一起,老乡难得。我们去大学,第一件事就是互相问是哪里人。如果能够碰上老乡,就倍感幸运,两人便会像老同志一样紧握双手,说些“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云云的话,渐次熟悉后,大学的生活就打开了局面。最近,见上大学的侄子回来过暑假,便打趣地问他:“你在学校遇到过老乡没?”他向我展示了一个“老乡群”,聊天用的全是方言。他告诉我:“这个群里的老乡都很聊得来,互相帮衬着,谁也别想欺负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中,这两句诗仿佛是我人生的真实写照。年少时背起行囊奔赴远方求学,现在回到家乡,乡音还在,但头发已经白了,真是感慨万千。

如今的我,还能在普通话和乡音中灵活转换,要得益于一出生就学的是方言,而到了后来在学校的教育中才统一学会了普通话。也就是说,普通话好学,方言不好学。在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下,普通话是普遍存在的,而方言具有地方特色,是一门艺术。方言不仅是多掌握了一门语言,接触到更多的故乡人,还可以“我思故我在”——乡音在,故乡在,根就在。抑或说乡音就是乡愁的一种标记,想之即来,挥之不去。

在外空虚寂寞、孤立无援抑或想家的时候,除了“举头望明月”,还可以找老乡去“下馆子”,酌三杯两盏淡酒,吃山珍美味佳肴,用地道的方言,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地聊开了去。我想,乡音大抵如此。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