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3年7月19
星期三 第2373期

大理时讯综合新闻 喜洲村:漫步金花故里 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大理经开区为产业项目发展聚势赋能 大理州首家行业商会消费维权服务站成立 图片新闻 大理市警方持续深化“党建+城市快警”工作模式

第2版:综合新闻 PDF原版PDF下载

喜洲村:漫步金花故里 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2023 年 07 月 19 日 星期三 阅读:15

开栏语:大理的乡村之美,美在其“形”,既有阡陌交通、十里稻香,也有青瓦白墙、炊烟袅袅;更美在其“里”,不仅有经久流传的故事,还有诉不尽的浓浓乡愁。为进一步擦亮大理“乡愁”品牌,努力打造大理“乡村旅游新地标”IP,本报开设“乡愁大理 最美乡村”专栏,展示大理乡村的生态之美、古建之美、民风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敬请关注。

喜洲村是大理白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文脉永续不竭、商贾丰盈不息,有独特的白族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秀美的苍洱风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栽秧会、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甲马等非遗项目在这里聚集,千年底蕴与时代潮汐碰撞融汇,呈现出斑斓多姿、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每年春夏之交的栽秧时节,白族群众都要举行栽秧会,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代大理白族诗人杨士云曾有诗《栽罢》写道:“栽罢田头脱笠蓑,浊醪辛苦味偏多;醉余濯足盈归路,争唱田家踏踏歌。”真实描述了栽秧会的欢乐景象。喜洲一带的栽秧会尤为隆重,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活动,保留着古朴完整的仪式感。

栽秧会当天,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将“秧旗”迎接到秧田里,民间艺人唱响栽秧调,紧张的劳动便开始了。按老一辈的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

关于丰收的祈愿,其实老一辈早在新年到来时就将其刻在甲马版画里。甲马于汉晋时期从中原内地传入云南,白族甲马颇具代表性。甲马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木刻版画艺术,主要用于民间祈福消灾祭祀,以古朴的手工制作方式传递乡愁记忆。由于甲马纸制作简便、价格低廉,从事这一行的艺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任重道远。在匠志集·大理民艺中心甲马版画艺术馆,600多幅来自全国各地的甲马雕刻作品在这里陈展,将甲马的故事延续。

甲马走入年轻人的日常,扎染则一直存在于喜洲人的日常。扎染始于秦汉,兴于盛唐,明清时期在喜洲周城逐渐流行,延传至今。天然植物制成染液,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经过浸泡、漂洗、晾晒等工序,蓝白之间布里生花。白家妇女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手工印染技术,实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上综艺、走秀场、进课堂、出国门,扎染时装新品、文创产品火爆畅销,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而创新发展,走出喜洲,走向世界。

文脉赓续,乡愁依依。喜洲村以传承喜洲传统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非遗+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搭建更多让游客了解本土文化的桥梁,举办栽秧会、“绕三灵”等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搭建稼穑集等更多非遗展示空间,组织创意市集、非遗美食市集,探索更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模式,让游客从中获得深度体验,让群众增加更多收入。

记者 郭鹏昌 杨振飞 王 焜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