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3年7月10
星期一 第2366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青瓦的角色 喜洲“栽秧会”别样的民俗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喜洲“栽秧会”别样的民俗

□ 作者 严镇威 2023 年 07 月 10 日 星期一 阅读:39

“栽秧会”,作为大理地区一种农耕文化特征浓郁的传统民俗,起源于东汉末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活动在每年农历四月的栽插农忙时节举办,又名为“田家乐”。民间还有此说:公元937年大理国开国,因国初立,百废待兴,皇帝段思平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在农忙时就带着皇后到洱海周围的村落与农民同耕作。段思平去世后,村民们为纪念他,每年都要举办“栽秧会”。然而年复一年,“栽秧会”就具备了组织协调全村栽秧计划和进度的功能,也成为了加强农业生产规模化的产物。同时,通过竞争加快了栽插进度,提高了村民的劳动技能,对农耕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集中反映了白族农耕文化的成长过程。故而,“栽秧会”堪称为白族传统农耕文化的“活化石”。

2017年6月,白族“栽秧会”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可见不同寻常。

人们借助农耕祭祀活动,祈求农业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栽秧会”既是白族人家与土地间沟通的独特方式,表达了丰富的白族民俗内涵,也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遵循,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敬畏,反映了对这片土地深沉而质朴的热爱;“栽秧会”不仅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且使紧张繁重的插秧劳动与娱乐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轻松欢快的农家乐,从而保证栽插按节令如期完成;“栽秧会”既形式古朴,气氛活跃,又妙趣横生、丰富多彩,成为了大理白族独有的一种传统习俗。

喜洲,东临洱海,西倚苍山,山环水绕,是白族人世代生活的世外桃源,令人向往,有着极具代表性的农耕文化传承。其“栽秧会”所承载的千年民俗和哲学内涵,早就融入在民族文化的基因里,可谓历久弥新,共生共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工劳作的方式逐渐被现代化机械所替代,如今的“栽秧会”便逐渐演变为集祭祀、劳作、歌舞、娱乐、美食、社交为一体的白族传统盛会。

在自己还是儿时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曾听过上辈人对“栽秧会”民俗的讲述。“栽秧会”也称“栽秧节”,随着社会变迁,有规模的活动已渐行渐远。然,此民俗既有记载,也有口口相传,“开秧门”之说最为普及而传至今。今天,该民俗已成为乡人抹不去的乡愁,回归举办备受关注。

五月二十七日大早,我和朋友两人从大理古城赶往喜洲,九时许就抵达了正义门广场。此处,早已摩肩擦背,人山人海,据说仅周城村委会就组织了三百多人前来参加。在锣鼓喧天、唢呐高奏、洞经古乐悠扬的交织中,古戏台前庄重而极富白族特点的祭坛摆满了祭品祭物,煮熟的猪头尾蹄和全鸡,油炸的各色“干拉片”和香椿,各种水果与干果,碗装的稻米与成合的红糖,金元宝金币和灯油蜡烛,香火和香炉等一应俱全。两侧高耸着的猎猎秧旗,鲜艳夺目。

九时三十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祭“秧旗”仪式开始。在洞经古乐中,主持人用白语诵读祭文,接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给秧旗系上红绸带,由数位长者跪拜祈祷。祭祀有完整的规范和缜密的流程,既隆重又庄严,还有几分神秘。

仪式共准备了六杆“秧旗”、三个纸扎升斗。旗杆有三丈多长,杆顶系有野鸡翎,上段缠绕着白布和红布,各挂有三面三角形的彩旗,其间饰有彩带、铜铃和彩球等。在那颇大的升斗上,贴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祈福的吉词,极富民族特色。

祭旗祈祷结束,“秧官”一声锣响,向四方大声吆喝道:“开秧门了!开秧门了!”活动便进入第二个环节——走“秧旗”。

白族小伙们扛起“秧旗”,跟着“秧官”走在队伍最前,在唢呐鼓乐和鞭炮声中,抬摇钱树、打霸王鞭、挑“秧担”、背“秧苗”的白族群众紧随其后。盛装的白族阿鹏和金花们浩浩荡荡,一路唱着高亢的“吹吹腔”和白族调,载歌载舞、热热闹闹地向田间行进。

走“秧旗”的队伍,从喜洲正义门出发,过四方街,再经市坪街,来到城北村喜林苑西侧的稻田边。一路上,成群的拍照、录像者紧随,看热闹的外地游客和当地群众拥了上来,让本就不宽的街道显得十分拥堵。

队伍到了田边,活动便进入第三个环节——“下田栽插”。

“栽秧会”在喜林苑西侧的稻田边大道上设置了主会场,在中心舞台的底幕上有“‘播种文化·传耕千年’喜洲镇2023年‘栽秧会’民俗活动”的大字,十分抢眼。舞台前端安放了祭坛,上有完备的祭物和丰富的祭品。

扛旗的阿鹏们齐心协力,先把“秧旗”和升斗插在正前方的田埂上,其余群众开始奏乐诵经,一切紧张有序。

主持人宣布祭祀典礼开始,经过对谷神及秧田、秧苗的一番祭祀后,“秧官”便敲锣施“栽秧令”。随着他高亢嘹亮的呼声:“开秧门啰!下田栽秧啰!”金花们便下田一字型排开,把手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插进水田,栽秧在欢乐中开始,“秧门”就算打开。

此时,会场上唢呐吹着栽秧调,莲池会诵经、洞经会奏乐,白族调对歌有条不紊进行,整个区域沉浸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

依照安排,在祭“秧旗”仪式开始后,“栽秧会”就在主会场水田里开始了“泥腿子拔河”比赛,活动有喜洲镇所有的行政村和镇机关组队参加。在走“秧旗”队伍到达后,比赛也进入了高潮。在水田中拔河,可谓别开生面。在激烈的竞争中,“加油”的喝彩声此起彼伏。运动员们一身泥水,奋勇拼搏,赢得赞许!那精彩有趣的场面,迎来阵阵欢笑,令人捧腹!

颁奖仪式上,优胜队不仅获得金光闪闪的奖杯,而且运动员要么有一个搪瓷面盆,或有一只大公鸡,或是一只大肥鸭的奖励,充满乡土气息的做法透着烟火气,让人叫好!

“栽秧会”组织了来自周城村、喜洲村和金河村的文艺表演队在主会场演出,所呈现的白族八角鼓、霸王鞭、草帽舞和白族集体舞等音乐舞蹈节目,为活动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欢乐气氛。

栽秧现场还安排了“捉泥鳅”活动,有数十个小朋友参与。孩童们无不争先恐后、兴高采烈,享受着融入大自然的幸福。

本次“栽秧会”开设了“土土”集市,有以喜洲本地文化为代表的非遗手作、农副产品、特色美食等数十个摊位参与。还特邀了甲马、泥塑、扎染、陶器、刺绣、三道茶、鲜花食品制作等10余位非遗传承人到现场,与游客一起进行非遗手作互动。

在田间,“秧官”插科打诨、嬉戏逗趣,让栽秧劳动充满了喜庆与快乐。

看到这个场面,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喜洲“开秧门”之日及栽秧季节田间对白族调的情景。那时,住喜洲街上的人中能唱白曲的青年已很少,但住海边和山脚一带的金花们还普遍能唱,对起调子来诙谐幽默的妙语信手拈来,可谓妙趣横生,让人叫绝。一群金花在栽秧,有一群金花路过,那绝对少不了要对调,非要对出个你输我赢,方才罢休走人。相比,现今能唱白曲的年轻人已很少,让人感到惋惜。

在“栽秧会”的田里,我看到当地有人带着小孩,也有外地的游客下地体验起插秧劳作,他们在劳动中回味乡愁,感悟与自然生态相融的和谐之美。

有白曲唱到:“五月农事紧又紧,男女老少忙田头。唱起调子栽下秧,到时好收成。”民间有一种说法:“田间栽秧越热闹越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会越好,年成就会大丰收。”

举办“栽秧会”,喜洲人家齐欢喜。“整个民俗活动体现出大理人民对劳动的无比崇敬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是喜洲一位年长者的评说。在现场,游客也为之叹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热闹的民俗活动”,是一位游人的赞叹。

在家乡邂逅“栽秧会”, 感受别样的民俗风情,我不禁感慨:喜洲是一本神秘而厚重的书!白族是一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