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3年7月4
星期二 第2362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享受暑天 恬适自然 丰盈厚重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恬适自然 丰盈厚重

——读《洱海笔记》

□ 作者 陈 泽 2023 年 07 月 04 日 星期二 阅读:17

“转眼十二三年的时光,几乎每一天我都不会与洱海失约。于是有一天,我突然幸福地想到,我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光阴是伴着洱海度过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已经习惯了洱海的水涨水落、花谢花开。我有时会把双脚踩到水里,体悟洱海母亲的温存;也会把心交给洱海,感受洱海之上的雨打风吹。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热爱的不只有洱海,还有洱海边的生活;或者说,我不只热爱洱海边的生活,我还深深地爱着洱海。”这与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北雁长篇纪实散文《洱海笔记》(云南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一书中的一段话,在我看来,不仅道出了作者对洱海的隽永深情,也是创作《洱海笔记》的初衷、源泉和动力。作者的可贵之处也在这里:没有对熟悉的洱海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是始终保持了一颗未泯的童心和幸福澄明的心境来面对洱海,讴歌洱海,敬畏有加,并且最终化作了义无反顾的行动,用一年多的时间徒步考察洱海,用饱含诗意和韵味的笔触,记录对洱海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恋所念,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挚爱和柔情。如是,也再一次印证了一句老话:“文章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殊途同归、诚哉如斯之道理的最好诠释。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用双脚用眼光用智慧成就了一篇篇优美动人的游记,成为了人类史上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和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北雁认真效仿之,践行之,以人文视觉,灵动有光的文字成就了《洱海笔记》,可以说,这也是迄今为止一部关于洱海的相对完整系统的田野调查报告,极具历史性、文学性、民族性、学术性的丰富内蕴特质,凸显人类社会学乃至诗学及美学价值。

我笃信从一开始的考察到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及至情不自禁地写出一篇篇关于洱海的优美文字,北雁都是处于随时随地感动自己、升华自己的状态中难以释怀:梦中有洱海的涛声回荡不绝,时常入迷于唱晚的渔舟,低吟徘徊于湿地浅滩无力自拔,一次次纵身跃起去捞水中那弯可望而不可即的新月,在洱海畔的古渔村中流连忘返,让纯粹执着的生命回归久远……不然的话,又如何去打动、感染他人?

我素来对散文、诗歌作品比较挑剔,甚至到了严苛的地步。通读《洱海笔记》之后,我不知不觉地被吸引和征服,在这一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多次发出慨叹和深思,因为无论状物叙事还是抒情达意,其细腻清新的语言情感,恬适自然的格局境界,丰盈厚重的文化内涵,包容内敛的情怀操守,都在书中得到了较好的折射和彰显。

丰盈厚重的文化内涵,得益于作者对相关史料(史话)、地名村史考略(证)、碑记、府志、州志、县志(地方志稿)、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专著)、名儒先贤之言的旁征博引,流畅自然和恰到好处的运用,以及对东西方文化的审美,观念理念的融会贯通。从老子、孔子、曹操、唐太宗到白居易、徐霞客、杨慎、李元阳、宋湘、张籍、袁嘉谷、陶渊明、担当、周谟(民国邓川名士)、杨琼(洱海北岸一代鸿儒),从《诗经》到《望夫云》,从东汉杨终到现代戴望舒,当代金庸,蒋梦麟,从《南诏野史》《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山花碑》到《中华地名史话》,大观楼长联,白族“绕山灵”“栽秧会”“渔潭会”,《五朵金花》,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托马斯·伯恩哈德《我的文学奖》,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钦努阿·阿契贝《神箭》,到叶广岑《黑鱼千岁》,阿来《草木的理想国》,徐则臣《耶路撒冷》,高行健《灵山》,杨绛《我们仨》,李修文《山河袈裟》,从《乡土中国》到《白族的照壁》《喧响的村庄》,可谓数不胜数,目不暇接。没有这些触及心扉、陶冶情操、宏阔视野的文化元素穿插其中,如珠玉连贯,《洱海笔记》断不会有如今普遍的社会价值和不同凡响的历史底蕴及时代意义。同时也充分说明,作者博览群书为我所用以及娴熟驾驭文字的功夫和能力。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洱海跌宕起伏的命运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发展变迁紧密相连,将“小我”之情之爱上升到人类普遍关注的价值认同和认知上,最终的落脚点回到关注人类自身情感命运,和喜怒哀乐的日常。换言之,写洱海,就是在写人类自身的命运情感。很难想象,离开洱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会变成什么样?风花雪月、人间至美的大理,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历史又将怎样书写,蓝图又该如何擘画?所幸的是,这部气势恢宏、格调高雅的散文长卷《洱海笔记》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给出了充满智慧的答案和令人深思的诸多启示。它被称之为“滇版精品图书”可谓实至名归,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假如没有洱海,大理明媚的自然风光将何等晦涩;假如没有洱海,‘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将变成一纸空文;假如没有洱海,大理四千年历史也将不会如此辉煌灿烂。更重要的是,假如没有了洱海,大理360万人民的乡愁将何处寄托!”这样的呼喊和诘问,醍醐灌顶,振聋发聩,震撼心灵!这既是《洱海笔记》的高潮和境界所在,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