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铺就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灞河之滨、长安塔下,千年古都迎来一场历史与未来交融的盛会——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百花齐放,礼乐和鸣,中亚各国元首在唐风古韵中,感受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说。
千载流泽生生不息,丝路精神薪火相传。
“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2013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今,这一植根于历史厚土的中国智慧,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也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
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怀抱吸纳不同文明的广博视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
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在莫斯科向世界阐发了“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一年后,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深刻阐释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举办,不仅覆盖亚洲所有国家,还向世界各大洲开放。
“以多样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和谐共生超越文明冲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阂,以繁荣共进超越文明固化……”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1000多名与会代表发表的成果文件,彰显各方对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的广泛共识。
2019年11月,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雅典卫城博物馆,“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点头表示赞同。
“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为公’、‘和谐万邦’的理念。中国绝不会搞国强必霸,也不认同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因为中国人从来没有这种文化基因,也没有这种野心。”习近平总书记说。
谈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当年出席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帕夫洛普洛斯由衷感慨,“这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
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传承,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
栩栩如生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掷地有声的话语,向世人传递出宏阔高远的文明观。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是理念,更是行动。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
在墨西哥漫步于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领略古老文明间的奇妙“相遇”;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以茶和酒作喻阐述东西方文明异同;在埃及卢克索神庙,忆及文明交往的源远流长;在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畅叙文明互鉴的悠久渊源;在斐济穿上“布拉衫”,倾听原住民的祝福歌谣;在沙特阿拉伯“四方宫”,与当地群众共同起舞……
一场场“文化外交”,展现出中国对其他文明的尊重欣赏。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为建设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力量。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渴望读懂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钦佩。”多次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发展有着深刻观察。
历史定格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瞬间——
2023年4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千年古琴奏响《高山流水》,两国元首一起欣赏。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古今,强调“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两天里,我们的交流友好深入,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了对现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了解。”马克龙说。
深厚的文明底蕴,积淀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智慧,涵养了“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绘就古老大国走向复兴的雄浑底色,也照亮人类文明的未来。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共二十大召开前不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英文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世界瞩目。翻开书页,镌刻在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基因里的天下情怀,在新时代闪耀更加夺目的光彩。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世界之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今年初,讲述中国扶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在多个阿拉伯国家陆续播出,中国人民战贫脱贫的顽强意志和生存智慧在阿拉伯世界引发广泛共鸣。
从影视作品和经典著作互播互译到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到共赴星辰大海的发展合作,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理念与智慧,正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深刻启迪。
“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挑战,迈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文明观,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赋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中华文化蕴含的“天下观”崭新内涵,为时代发展提供正确指引,为人类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顺大势,担大义,行大道,谋大同。
新时代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进,共绘人类文明壮丽画卷!
新华社记者
(转载自6月1日《云南日报》)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