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体系中,芒种是一个最为直接反映农事劳作比较繁忙的典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传统的中国以农立国,“好稼穑,殖五谷”(《史记·货殖列传》),无疑是其关键环节。“稼穑”泛指农事劳动,细分开来,“稼”指的是播种,“穑”指的是收割,因此,芒种是一个抢种抢收的节气,故民谚有“芒种芒种,连收带种”的说法。
《农历书》云:“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而从语法角度而言,“芒种”是一个组合词,所谓“芒”,是指麦子成熟,麦芒金黄;“种”,是指粟米等谷物可以播种。一边要收割,一边要播种,忙得不亦乐乎,“芒种”其实就是“忙种”。而这“忙”,更多地体现在“抢”字上,是“春争日,夏争时”之语的生动诠释。
先说抢收。对于麦作区而言,芒种的天气宜晴,农谚“芒种忙,麦子黄,好似龙口去夺粮”,对此就有形象的总结。这里的“龙口”指的是降雨,正是“麦收有三怕,雨淋、冰雹、大风刮”的“头一怕”。久雨,不仅会增加小麦倒伏与霉烂的几率,还会影响收割及晾晒等一系列农事。对于这种抢收,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观刈麦》,采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进行了反映:“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麦子收割之后,还要趁着晴好天气赶紧运到麦场上摊开晾晒,打麦脱粒,及早颗粒归仓。很多人家不分白昼,连夜打麦,一时间场地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南宋大诗人陆游晚年回归故乡山阴,目睹了乡人打麦的辛苦,深为自己年老贪睡起晚,不能为乡亲分忧而自责,赋诗《起晚自嘲》曰:“辛苦一生何所获,老向东阡与南陌。头眩眼暗牙齿疏,能作人间几时客?尔来偷惰更可笑,卧听场中打新麦。老鸡失旦也似侬,引颈一呼窗已白。”这种情形正如一句俗语所言:“麦子上场,小孩没娘。”可见,抢收忙到了什么程度。
再说抢种。新麦收打归仓,紧接着就要趁着墒情播种各种农作物了。“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陆游《时雨》)芒种是多种农作物播布的时间底线,“芒种旱,扁担断”“过了芒种,不可强种”“芒种落雨忙种田,芒种无雨空过年”等等农谚,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稻作区而言,芒种时节又宜多雨,否则不仅水稻无法栽插,而且会给灌溉带来沉重的负担。南宋诗人韩淲在《芒种》一诗中就对运秧、插秧等细节描写得淋漓尽致,诗云:“田家一雨插秧时,成把担禾水拍泥。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清代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视农耕的帝王之一,尤为可贵的,是他组织实施水利营田、南稻北种的“美政”,在所绘制的一组《耕织图册》中他写道:“令序当芒种,农家插莳天。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力合闻歌发,栽齐听鼓前。一朝千顷遍,长日正如年。”诗中有水光渺渺、青苗齐秀的田园美景,还有鼓乐喧天、俚歌咿呀的加油场面。如果没有亲临其境,作为一代帝王,他怎么可能会描绘出这样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插秧情景呢?
风调雨顺,自然是农业丰收的基础。在亦稼亦穑的芒种节气,农人尤为关注风雨雷云等气象状况,并以此推测雨水多寡和年景丰歉。火烧云,是各地农民在芒种时节重点关注的天气现象,被视作未来多雨的标志,诸如“芒种火烧天,大雨十八番”“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涟涟”等农谚,至少在安徽、湖北、云南等20余个省份普遍流传。芒种闻雷,也被许多地区的农民视作丰年之兆,比如广西等多地就流传有“雷公打芒种,谷子送满仓”的说法。
芒种时节还恰逢一年一度的高考,亦稼十载播种希望,亦穑今朝收获梦想。愿莘莘学子以梦为马,祝靓丽青春不负韶华!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