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3年4月25
星期二 第2316期

大理时讯清碧溪 《你是我的一束光》:照亮脚下的路,点燃生命的光 劳动者(组诗) 诗赞劳动最光荣

第4版:清碧溪 PDF原版PDF下载

诗赞劳动最光荣

□ 作者 钱续坤 2023 年 04 月 25 日 星期二 阅读:44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创造了惊人的财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成就。在即将到来的五月,我们不妨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循沿着古诗词的韵脚,去感受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礼赞。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有云:“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仅仅八个字,便高度概括了我国远古渔猎时代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先秦时代的一首《击壤歌》也表达了对劳动的讴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劳动者的愿望极其简单,能够吃饱喝足就够了,并不羡慕锦衣玉食,也不贪图高官厚禄。

《诗经》中的《伐檀》是一首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既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又表达了伐木工人对当时统治者不稼不穑和坐享其成的愤怒与痛斥。如今吟诵,不禁让人倍感古代劳动者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伐木工人如此劳累,种田农民也很辛苦。唐代崔道融《田上》诗云:“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这只是一位普通农民最平常的一个劳动镜头。风雨里,半夜就去耕作,像牛一样出力,形象地揭示了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动乱年代,地方水利失修,农民靠天吃饭的事实,也是封建社会里中国农民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更是家喻户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没有从具体的人和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同时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与眼下人们崇尚的光盘行动,其精神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说诗人李绅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那么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呈现的则是一幅闲情逸致的耕作场面。他在诗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那种悠然自得的情怀,那种返回自然的欣悦,那种躬耕体验的快乐,在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不觉跃然纸上。

其实,文人墨客笔下所讴歌的劳动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农民,除了前述《伐檀》中的伐木工人外,还有赞美冶炼工人的,如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梅尧臣《陶者》所讴歌的对象是陶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则将关注的对象聚焦在渔民身上:“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白居易对卖炭老人更是给予了更多的同情:“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催人泪下的诗句,真是枚不胜举。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一首首吟咏劳动的经典古诗词,从千年的风霜中走过来,浸透了劳动的汗水,凝练了劳动的魂魄;同时又让我们在诗意的文字里,领略了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劳动者的最美风采。让我们在火红的五月,握紧拳头,在生生不息的血脉里,创造最美好的生活!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