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4日,中央八项规定迎来出台十周年。
十年徙木立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出台八项规定破题,以上率下推进全党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
十年春风化雨。全党上下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使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八项规定,试出了人心向背,厚植了党的执政根基,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金色名片”,成为改变中国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标志性话语。
一以贯之 常抓不懈
2022年10月25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仅3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即是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
5年前,2017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刚3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巩固和拓展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对相关内容进一步作出细化完善,提出更高要求。
时间的指针拨回10年前。2012年12月4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短短600余字,八项规定从调查研究、会议活动等8个方面为加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作出承诺、发起号召,对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提出要求:“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
这样的安排绝非巧合——
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一开始就为作风建设立下规矩,到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均研究同样内容并进一步深化细化,释放出的正是一以贯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将作风建设进行到底的鲜明信号。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政治高度出发,就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作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作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作风建设规律性认识。
政治自觉始终如一——
“党的作风和形象关系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政治要求坚定鲜明——
“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全党集中统一、令行禁止”“抓好全党作风建设,首先要抓好中央委员会作风建设”“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身过得硬,还要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履行好自己负责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
战略部署重点突出——
“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密切关注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新动向新表现,坚决防止回潮复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
初心使命永不褪色——
“要注重防范化解脱离群众、动摇根基的风险,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
激浊扬清,久久为功。
中央政治局每年召开民主生活会,听取贯彻执行八项规定情况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每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等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都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接续开展的党内集中教育都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明确要求……
2022年10月16日,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党的二十大开幕。
面对全场2000多名代表,面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目光坚毅、话语铿锵——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
踏上新征程,展现新风貌。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次京外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总书记在“延安时期的十个没有”展板前久久驻足。展板之上,列首位的正是“没有贪官污吏”。
“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华社记者 孙少龙 范思翔 张研
(转载自12月9日《云南日报》)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