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岗位平凡、甘于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浇灌在三尺讲台上,用真情关爱学生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书写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他们就是基层教师。本期《视野周刊》,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去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1页,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例三。来,同学们齐读一遍题目……”
正在给孩子们上数学课的老师,是今年31岁的陈顺柳,2012年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周城完小任教,如今已在教育战线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了10个春秋。陈顺柳的父母、家人都在宾川,她和丈夫与孩子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只有周末及节假日的时候,才能回家看望家中的老人以及年幼的孩子。
“女儿从小就在宾川,由公公婆婆带着,只有周末回家时才能见到她。她以前幼儿园在宾川读,平时非常牵挂。”看着坐在身边的孩子,陈顺柳说,“今年九月她读一年级时就把她接来周城完小上学。现在,我每天都能见到她,晚上陪她一起学习、看书,培养生活学习习惯,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结束了长达6年和女儿聚少离多的日子,每天课余,牵着孩子的手在操场上散步、坐在校园里的大青树下讲故事,是陈顺柳最开心的时光。而无论生活如何变化,陈顺柳对待工作的初心却始终不变。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她还先后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教导主任等职务。工作任务虽然繁重,但她从来不叫一声苦与累,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项任务。
谈到自己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时,陈顺柳满脸幸福地说:“我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受到他的影响,我那时的理想就是当老师。当老师还因为在学校的环境里不仅可以教给学生知识,自己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教学生的过程中,他们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看着你,下课后会围过来,想亲近你、喜欢紧紧地挨着你,感觉那个时候自己也被幸福感包围。”
“没有谁生而伟大,只是选择逆风飞翔。”今年59岁的段晓松是周城完小年龄最大的教师,明年即将退休,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神采飞扬地给学生们上着语文课。从教39年来,段晓松有20年的时间是在花甸完小一师一校中度过的。
段晓松介绍:“因为我祖父是花甸坝的创始人,所以对花甸坝有着特别的感情。当时花甸完小需要一名公办教师去接管学校,我就自告奋勇去花甸完小任教,一去就是20年。花甸完小撤并后,我才回到周城完小,站完了花甸完小的最后一班岗。”
2008年,段晓松回到周城完小任教后不会使用电脑,他就从头开始学,不会用多媒体教学,他就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年以后孩子们想起他时,能够说上一句:“小学时,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好老师。”
段晓松说:“现在我基本掌握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们也比较喜欢我的教学方式,因为他们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比较好。孩子们毕业后还会回来看望我,当他们在初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考上重点高中与我分享这些喜悦时,是我最欣慰的时候。”
喜洲镇周城完小创建于1939年,至今已经有83年的建校史,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457人,教师27人。正因为有这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一代又一代教师,才让一届届的学生们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喜洲镇周城完小党支部书记、校长赵绍平介绍:“周城完小教师平均年龄有50岁,老教师比较多,他们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正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团队,在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下,学校先后荣获大理州文明校园、大理市党建示范学校、云南省云岭红烛育人省级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你们刚到新学校,第一次住校,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如果有问题要及时向我或者是宿管老师反映,我们会帮你们解决。”坐在校园里,和孩子们谈心的是喜洲镇第一中学年轻教师杨平。从教3年多来,杨平每周都会抽时间和孩子们谈心聊天,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今年杨平担任学校7年级174班班主任,孩子们刚刚小学毕业,第一次吃住在学校,过上了集体生活,有新奇更有不适应,杨平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叠被子、收拾衣服、整理洗漱用具。
喜洲镇第一中学七年级学生赵子萱说:“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完小,小学六年都没有住过校,来到新校园后在学习生活方面都有一些不适应。但班主任和各位老师都会及时帮助我们,让我们很快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
作为新生班级的班主任,杨平每天早上7点要陪孩子们出早操,晚上10点熄灯查完寝室后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虽然忙碌,但杨平觉得,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将会让孩子们受益一生,自己再辛苦也值得。
杨平说:“刚开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教他们养成一些行为习惯,第一个星期新生进来,从学生进入校门后怎样到教室、怎样打扫卫生,住校生怎么叠被子、寝室怎么保洁都要手把手教。看着学生两个星期从什么都不懂到一点一滴进步,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作为老师会感到很欣慰。”
三尺讲台度春秋,四季耕耘育桃李。在喜洲镇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教师,她从教18年,担任班主任18年,一共带了6届学生,她就是寸学慧。18年来,不断有人问她,当老师辛苦吗?她总会回答,当一名负责任的好老师,会很辛苦,但更多的是欣慰。
“作为一名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更多方面都得到进步,这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功。”寸学慧说,“老师只要真心付出,学生都能感受得到,学生也知道你这是为他好。”
在喜洲镇第一中学,老师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呵护,耐心、细致地教育引导他们。他们做孩子们的良师,也做孩子们的益友,让孩子们变得自信、积极、阳光。
喜洲镇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杨智说:“学校的老师们总是起早摸黑、一丝不苟,坚持上班早一点、下班晚一点、抱怨少一点、勤勉多一点、冷漠少一点、责任强一点的工作作风,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虽然很辛苦,但老师们都没有怨言,也不计较报酬的多少,更多关注的是自己所教班级风气的好坏、教学效果的高低。现在学校里比干劲、比成绩、比拼赶超已经蔚然成风。”
教师,守正直而佩仁义,怀大爱而育桃李。他们倾情于育人事业,扎根于教坛之中,用锦瑟年华为学生的未来编织发展之路,把两鬓霜华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美勋章;诠释着大理市教育人的初心与使命,彰显着大理市教育事业的大爱与力量,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