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2年8月25
星期四 第2154期

大理时讯花甸坝 一双筷子伴人生 换个角度看风景 男人也需要安全感

第4版:花甸坝 PDF原版PDF下载

一双筷子伴人生

□ 作者 赵越超 2022 年 08 月 25 日 星期四 阅读:18

“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爱吃菜,不爱喝汤,酸甜苦辣它先尝。”这是筷子的谜语。筷子,作为中华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它不仅是吃饭的工具,而且还有多重的“使命”。它可以替代算筹,有运筹帷幄之说;也是警示工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标志。

筷子从久远的历史深处走来。《韩非子·喻老》记录:“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见早在商纣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筷子,距今已有3000多年。之前,筷子通常叫“箸”或“筴”, 明朝隆庆年间才正式统称为“筷子”。平民的筷子用料自是简单,大都是竹、木、瓷、塑料、金属之类。近日我在故宫博物院的微博上看到一双双精美的筷子,如金镶青玉嵌乌木箸、碧玉箸、金螺旋纹箸、竹节纹箸等,闪着温润高贵的光,每一双都不简单。

我忘了小时候第一次使用筷子是什么时候,只记得母亲手把手教我,手持筷子,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而且得是一根动,一根不动,这样才夹得稳。一开始我学不会,不是筷子夹不住菜,就是把筷子掉在地上。后来学会了用筷子,并且只是左手,包括写字、劳动统统喜欢用左手。当教师的父亲见我不按“套路出牌”,逼着我用右手写字,半年时间父亲终于如愿以偿,而吃饭拿筷子仍然是用左手。至今忘不了母亲用筷子给我夹菜的温柔动作,那是含蓄的爱的表达。年岁渐长,我自是把筷子运用得灵活自如。筷子知冷热,毫不畏惧;挑肥瘦,只管随心。

筷子不单是餐具,也凝缩着中国几千年的为人处世哲学。筷子有两根, 两根即为一双,标准长度是22—24厘米左右,为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筷子放嘴里的这头,称为“筷头”,是圆的,在八卦里面算是“乾坤”,“乾”即为天,所以往嘴里放,即为“天”,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民以食为天”。筷子嘴里的这头和另一头是不同的,上面的一头,是方的。方,象征地,圆,象征天,合起来就是俗话说的天圆地方。

在我家里吃饭是有规矩和教养的,从小,我就对筷子充满敬畏。长辈如果还没开始吃饭,或是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是不能先上桌动筷子的。吃饭时,父亲要求小孩子不准喧哗和吵闹,只能悄无声息,只有大人才有说话的权力。其次,绝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之上,这是祭奠过世的人,更不能用筷子叮当作响地敲击碗面,这是乞丐才做的事。筷子让我明白了中国人的礼。一双平凡无奇的筷子,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

一双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教会我们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初入社会,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没打招呼就敲开了一位久未联系的同学家门,他起身热情迎接我,多个人,多一双筷子。当我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屡屡受挫时,父亲从遥远的山村打电话鼓励我,做人就要像筷子一样,拿得起,放得下。从生疏到熟练,从拿起到放下,这是一种耳闻目染,这是一种言传身教,这是一种中国人无法割舍的情怀。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明白一双筷子的含义。

一双筷子,如同夫妻,一只是父亲,出外谋食;另一只是母亲,守护着家。能夹什么到碗里,全看本事。外面的风霜雨露不曾提起,只要那只碗还在等着,就一定得带点东西回来。一双筷子,见证着尘世的浮浮沉沉、人情冷暖。人与人之间的嘘寒及问暖,一双筷子与另一双筷子之间的照面及告别,在缓缓流淌的岁月之河里微微荡漾。

筷子经过历史的磨炼,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越发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有它陪伴,一日两人三餐四季安安稳稳过一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