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大理市各领域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视野周刊》从本期起,将聚焦大理市交通建设、乡村振兴、洱海保护、城市建设等十年“成绩单”,在全市上下营造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浓厚氛围。本期《视野周刊》,就请跟随记者一起去看一看大理市交通建设十年“成绩单”。
随着今年3月31日新楚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滇西大通道正式迈入“复线时代”。新楚大高速公路辐射滇西8个州市,串联起新昆楚、楚姚、大南、大丽、大保等高速公路,加速了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新楚大高速公路在大理市境内全长约25公里,该工程进入大理市境内至芝兰联络线顺接老楚大段为一期通车段,现已建成通车。芝兰联络线段到塘子铺互通段是新楚大高速公路的二期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中。
“我们公司承建的工程位于大理市境内,与老楚大高速、大丽高速和铁路交叉较多,长度共计13公里,一期通车段4.5公里。”中铁十七局楚大扩容项目副经理兼安全总监张宏明介绍,“针对与原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交叉的特点,我们公司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成功地上跨老大丽高速和铁路钢箱梁的顶推,解决了凤仪隧道下穿老楚大高速的施工难题,顺利完成一期通车段的施工任务。”
新楚大高速公路日均车流可达5万辆次,不仅缓解了老楚大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也改善了滇西大通道的通行条件。
经常往返昆明、大理的市民苗琼玲高兴地说:“随着新楚大高速的开通,给我们的出行、旅游带来很大便利,以前上昆明要4个多小时,现在2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节假日堵车现象也减少了,节约了很多时间。”
交通路网是一个城市的“脉络”,道路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完善、城市品质的提升和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昆楚大高铁、大临高铁、大瑞铁路大保段、大丽高速、上鹤高速、大永高速、楚大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工程一期段等相继建成通车……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大动脉”打通后,如何疏通好“毛细血管”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太邑乡。作为大理市唯一的山区民族乡,太邑乡有太邑、者摩、桃树、乌栖和己早5个村委会,过去,全乡境内由于山高、坡陡、箐深,原有道路弯多、路窄、等级低、联通差,道路一度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今年11岁的刘思茶,家住太邑乡者摩村,父母长年在下关务工。刘思茶在太邑中心完小读书,在道路修好之前,从家里到学校都是山路,坐车大概需要40分钟,刘思茶的求学路走得很艰辛。
“一年级的时候,奶奶送我下去,如果有车的话可以搭一下车,没有车的话就走路下去;从二年级开始路就通了,公交车也开通了,之后我就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上学,星期天下去,星期五上来,我觉得非常方便。”刘思茶高兴地说。
公路通,百业兴。路修好了,公交车也开通了,者摩村从之前那条泥泞的盘山小道发展到如今的水泥硬化路,无论是村里的孩子外出求学、村民生产生活物资的采买,还是农副产品销售都非常方便。说起交通带来的新变化,者摩村村民刘子银深有感触:“记得以前我们去下关卖农产品,要走3个多小时,如今,路修通了,4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下关。以前盖房子拉建筑材料都是人背马驮,一天只能拉回来一点,现在建筑材料可以一车一车拉到家门口,太方便了。”
公路连通以后,村民们外出务工,回家一趟也变得轻松许多。山区道路的建设节约了出行和运输成本,村子里买车、盖房的人也越来越多。
“十年前,村里仅有一条通往乡政府的主干线,自然村里没有村心路,村里只有195辆私家车,如今,村里已经发展到484辆私家车,实现了38公里的水泥硬化路,解决了我们的出行难题。”看着眼前的水泥路,者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常伟高兴地说。
者摩村道路提升是整个太邑乡交通变化的缩影,一条条蜿蜒在山间的水泥路把太邑乡村与村、组与组之间串联在一起,实现乡内主干道贯通、村民小组道路互通,构建起“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
“2014年以前,太邑乡道路总里程达不到90公里,道路硬化不足50公里,道路路面狭窄。”太邑乡农村公路管理所所长赵进民介绍,经过努力,近些年来太邑乡的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投资1.25亿元,修建29条农村公路、重建2座危桥,并在原有基础上,公路拓宽开挖90.86公里、路面硬化86.39公里,大大提升了路面等级,同时新打通了关巍线、巍山永建、巍山紫金、320国道4个入口,为下一步太邑乡实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大理市辖区通车公路总里程约 1313.997 公里,全市农村公路列养里程达1209.015公里, 111个行政村、31个社区已100%通畅和通客,515个自然村中已有 486个通畅,自然村畅通率达 94%。全市城乡道路承载能力持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具规模。
道路畅通了,公共交通也随之迎来新发展。今年48岁的赵恩是2路公交车的一名驾驶员,十年来,他一直驾驶公交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见证着城市公共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赵恩说:“大理市最初只有屈指可数的几辆公交车、几条线路。这些年来,随着城市道路的更新改造拓宽、人行天桥修建实现人车分流、新能源公交车逐渐取代油车,市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环保。”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大理市积极推进行业节能减排,加快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高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的使用率,不断完善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公共交通软硬件水平,促进绿色出行。
大理公交公司宣教科科长杨敬东介绍:“十年前,大理公交还没有新能源车辆,现在已有209辆,占公司营运车辆总数的58%。十年前的大理公交线路只有20余条,到现在已增加至35条,覆盖了大理市三城两区、海东太邑,基本满足了市民的交通出行需求。大理公交现在拥有12块公交车场、6个充电场站。”
十年来,大理市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已建成公路、铁路、航空多元便捷立体式综合交通体系,道路运输、农村客运、出租、公交等全面发展,群众出行越来越便利,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成为大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拉近了大理市与周边城市的距离,构建起安全、快速、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速路、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崭新的大道修进村庄,便民的公交开到家门口,乡村绿道美如画……随着出行的畅达,生活在大理的居民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也为大理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