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和当地干部一起“立此存照”,“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嘱咐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如今,古生村湖滨,一块大青石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镌刻在了当地干部群众心中。
洱海边,古生村村民李德昌脚步轻快,脚下是蜿蜒曲折的生态廊道。作为洱海沿岸最重要的生态缓冲区,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的建成,为苍洱之间再添亮丽风景。“生态廊道不仅隔离了污染,还给了我们一个水清岸绿的亲水空间。”李德昌说。
不远处,阳溪穿村而过,为洱海注入涓涓清流。近几年,经过河底清淤及生态修复、沿河农田低污染水处理,阳溪流入洱海的水愈加清澈。“洱海现在越来越清,也越来越美了。”李德昌说。
环湖截污、生态搬迁、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7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优良水平。
同样让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还有滇池。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听取云南省和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情况汇报,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新运粮河畔,绿树成荫,美景如画。作为入滇主要河流之一,这条河曾经污染严重。近年来,昆明市在滇池流域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量化考核倒逼河道治理。昆明市五华区建立面山山洪拦截系统、实施“双层河道”建设工程,新运粮河水质明显改善。2018年五华区向昆明市缴纳生态补偿金3935.6万元,2020年降到1205.7万元。
海菜花凌波曼舞,珍稀鸟类彩鹮再现滇池。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并持续企稳向好。“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水质目标与污染削减目标双管理,滇池水生态修复迎来重要窗口期。”滇池管理局局长陈净介绍,通过生态建设和修复,滇池湖滨建成环湖生态带6.29万亩,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正逐步恢复,为滇池构建起生态屏障。
“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云南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马永福介绍,围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云南深入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2021年10月12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指出。
在云南省林草局监测团队最新拍到的画面中,北移象群已经回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途中新生的小象已经可以自主觅食,个头也长高了不少。今年1月,象群再添1头新生小象。近30年来,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80余头增长至如今的300头左右。
目前,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行动,出台全国第一部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65.04%,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2021年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统筹推进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各项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低碳产业。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发展改革委主任岳修虎介绍,随着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陆续投产发电,云南绿色能源装机占比、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比、清洁能源交易电量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四项指标全国领先,绿色能源已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强调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
6月7日,大瑞(大理至瑞丽)铁路大保段3座新建客运站房建设完工,开始进行静态验收工作,这标志着中缅铁路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边境城市保山将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
“互联互通,重点是完善路网交通设施。”云南省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铟介绍,截至“十三五”末,云南铁路营运里程达474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1105公里,云南“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骨架网基本成形。
2021年1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视频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作为中老铁路首趟客运列车的值乘司机,胡坚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如今,胡坚已经顺利完成86次中老铁路客运任务。截至今年6月2日,中老铁路累计完成旅客发送量327万人次,发送货物403万吨,国际货运货值逾60亿元。
今年2月16日,云南印发《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市场主体培育4项行动,先期谋划50个具体支撑项目,总投资882亿元以上,驱动云南开放发展新引擎。
中老铁路正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未来从中老铁路正线延伸到厂区的铁路专用线建成后,原材料将通过铁路直接进厂,运输成本一吨就能节约20元。”玉溪市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智昆充满期待。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引领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边陲云南逐渐成为对外开放前沿。
单人出行自动驾驶车、无人驾驶智慧农业机器人、柔性机器人协同智造系统……大理白族自治州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组建的工业级5G创新应用(大理)研究院内,各种工业级5G技术产品纷纷亮相。在相隔不远的大理州祥云县,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也于日前开工建设。
两家高新技术企业看重的,正是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我们将立足工业级5G技术,致力形成以大理为技术应用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张大霖博士说。
截至2021年,云南累计与9个国家搭建12个多边双边合作机制;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国际大通道建设扎实推进;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外贸进出口3143.8亿元,同比增长16.8%,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带动全省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
5月下旬,昆明市开始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磨憨口岸与老挝口岸对接,是中老两国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口岸。昆明由此成为国际口岸城市,将有效发挥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四区”的政策叠加优势,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这场跨越600多公里的“双向奔赴”,正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践。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的重要指示,云南扎实推进产业强省建设,刚出台的“产业强省三年行动”,锚定现代农业、绿色铝、光伏、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明确以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方向,突出绿色低碳转型,将产业发展与培育市场主体、改善营商环境一体推进。
总投资多少,年度完成投资多少……今年2月25日上午,云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一季度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各地市打破行政排序,按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数额排序汇报进展情况。省委每季度听取各州市项目开工情况汇报,激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云南在广大基层干部中大力推进作风建设、效能革命,党政领导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力争让每项工作都实起来、落下去。今年一季度,云南省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1343个,总投资336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43亿元。
“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云南发展的总遵循、总指引,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云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让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更深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效更显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更凸显,确保云南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民日报记者 张帆 徐元锋 杨文明
李茂颖 叶传增 沈靖然
(转载自6月22日《大理日报》)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