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端午节到了,家乡大理喜洲那让人心动的粽香触发起我的记忆,过节的情景历历在目,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端午为上古先民创立,是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后因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含恨跳入汨罗江,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他的节日。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理由各不同但都只是传说。其由来和纪念对象,喜洲的说法和其它地方一样。
然而,端午节虽是仿汉例的节日,但仍是喜洲重要的节庆,并有着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节前两天,喜洲各家就要泡水发蚕豆,再用青茴香叶和泡过水的稻草裹住蚕豆放入竹箩,并适时洒水让其发芽。节前一天,每户都要买回龙竹叶和棕树叶,把上等的糯米泡好,并放入适量土碱,再用竹叶把糯米包裹成有四个角的粽子,用棕叶撕成的细条捆好。粽子可以不放馅,也可以用火腿或鲜肉、果仁做馅,这要看各家的喜好。
在过去,端午节这天长辈要率领小辈到寺庙、名胜地或药市闲游,或者走亲串戚,称为“走百病”。在集市上要给小孩买小工艺品和衣、帽、鞋、袜,并买五色线系上。
其中,用布制并用艾蒿叶充填的老虎、骏马和猴子等形状的布扎,造型优美,制作精巧,散发着艾香味,让男童爱不释手;而布娃娃(也叫童子)以及用小贝壳串成的手链、挂在颈上的项链,是女童的最爱。在那些摊位上,用缎料绣了花草和吉祥文字,填了艾蒿叶的大绣球尤其抢眼,如今也很受外地游客青睐。
这天,人们还可以在城隍庙(十皇殿)古戏台或九坛神庙前古戏台(可惜已拆除),欣赏到《白蛇传》等滇戏,但在“破四旧”后中断了。
在喜洲,端午节的活动几乎与草药分不开,充满着浓厚的驱邪祛病意味,最值得一提的是药市。
早年缺医少药,人们以草药祛病延年,各种药方口耳相传。滇西各地都有各类药市,在大理除了“三月街”,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药市,可以买到所需的草药。喜洲是千年白族古镇,端午节赶药市早成民风,自然十分热闹。药市过去设在四方街,现在移到了彩云街及相连的巷道。买药的和卖药的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每逢端午节,许多医家会当街摆上药案,售卖“雄黄”和“正气平畏散”,各种丸、散、膏、丹应有尽有。“正气平畏散”也称“香药面”,用砂仁、麦芽、香附子、菖蒲、桂丁等10余味药碾成粉,和以红糖,要在端午节这天饷午服用。
最引人注目的是,药农们把从苍山上、洱海边采集的各种新鲜草药拿来出售,如柴胡、川芎、刺果、香附子、马蹄香、车前草、菖蒲、青蒿、奇艾、血风草、紫苏、薄荷、枳(橙子)、贝母等数十种,整整摆满一条数百米的长街。
这天,家家大人都要逛药市,买回各种草药。买药的用竹篮、背箩尽情选购,买足一年需要的几十种草药后才欢欢喜喜回家。过去,一家人就靠这简简单单的草药及一些中成药,保清吉平安,省钱也省事,万不得已才去医院。
一般家中有人感冒发烧,老辈就找出藿香、柴胡、汝香、山楂、川芎等10余味药,用沙罐煨服“发散”,后再用清凉药,真有药到病除之功效。相比今天感冒上医院,少不了要打针输液,既省事又省钱,还有利于健康。
草药是民间医药的宝藏。比如,当今制成的青蒿针剂治疟疾效果极佳,岂知喜洲白族历来就用青蒿、奇艾、花椒对付此症。当年喜洲商帮人走南闯北,进出疟疾频发地区,就是这样应对的。“树头菜”是治痢疾的良药,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若善加利用,不失为造福人类的好事。
在端午节这天,喜洲人家还要用“斗百草”煮的香汤给孩子洗澡,全家大人要用香汤洗手、洗脸和洗脚;大人儿童都必挂一个用红布或红绸做成荷包状、装满各种草药的小香囊;在鼻梁耳旁擦抹雄黄酒,有的用雄黄在小孩脑门上画个“王”字;并将鲜菖蒲和艾草挂在门上,以驱邪祛病。民间说,这样做可以“散百病,避瘟疫”。也有的把雄黄酒洒在院中的花坛周围,用于防毒蛇和蜈蚣。
端午节的午餐,合家不仅吃粽子、芽豆,还要吃糖包子、菜包子、饮雄黄酒、吃香药面等。
粽子经长时间煮后,竹叶的香气已浸入糯米,满口清香。尤其泡糯米时放入土碱,不仅有健胃消食的作用,而且增添了香味。剥去粽子的竹叶,浇上加了玫瑰酱的糖浆,那味道美极了。糖包子很讲究,除了红糖和芝麻外,还要加鲜橙、薄荷、紫苏等中药,成为一种药膳食品,味道十分特别。
端午节的晚餐比较丰盛,除一般的鱼、肉食品外,有的会加一道白族传统名菜“生皮”。当然,按白族习惯,节庆中每食必先祭祖,端午节也不例外。
说了这么多,几乎没离开一个“药”字。喜洲的端午节似乎是神农氏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和草药打交道,要做防疫祛病的事,颇有意义。
家乡的端午节,既能享受美食,又能养生保健,凸显了白族先人的智慧,充满着传统文化韵味,是我难释的乡愁。
喜洲人家过端午,令人难忘!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