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2年5月24
星期二 第2088期

大理时讯深读 刘平:把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

第3版:深读 PDF原版PDF下载

刘平:把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

2022 年 05 月 24 日 星期二 阅读:6

刘平,男,汉族,1968年8月生,大理州祥云县普淜镇杨家屋村人,1989年5月参加工作,199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为祥云县普淜镇杨家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17年3月,在骑摩托车赶往杨家屋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协调工作途中不慎摔倒,导致颅部出血、昏迷不醒,经抢救医治无效,于2017年3月11日下午不幸离世,享年49岁。

在担任村干部的23年间,刘平一心为民,坚守工作岗位,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团结带领杨家屋村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勤劳致富,让全村脱掉了“穷帽”,走上了致富之路。2017年12月他被中共云南省委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岭楷模”称号,2017年8月被中共大理州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大理最美扶贫人”称号,2017年4月被中共祥云县委追授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4年7月、2016年6月先后被中共祥云县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21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刘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勇担当作表率

平凡人生书写忠诚

从走上支书岗位的第一天起,刘平就致力于抓班子、带队伍,引导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

“山路十八弯,弯到村里面”,地处大山深处的杨家屋村,道路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交通不便,“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群众叫苦不迭。“要想富先修路”,刘平带着村干部到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挨家挨户反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将占地补偿标准讲解给群众。

2016年底,村里的通村道路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刘平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连日的操劳让本来就患有高血压的刘平时常出现头晕目眩的状况,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后来情况越发严重,他才同意到县中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刘平的妻子魏菊芬回忆,刘平在住院期间,电话还打个不停,不住地在笔记本上写啊划啊,全是村里的事。

路修通了,刘平又开始没日没夜地带着党员、干部跑项目、找水源,争取到70万元资金,打了一口深井,修建了2.125公里灌溉沟渠,彻底解决了杨家屋、梅子箐、高村子、姚家田等自然村用水问题。

在村任职的20多年里,他先后为杨家屋村协调项目20多个,争取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项目资金近千万元,切实为山区群众谋福利,使杨家屋村成为普淜镇14个行政村中第一个家家户户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的行政村,全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

拔“穷根”摘“穷帽”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杨家屋村是祥云县64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37户贫困户、121名贫困群众。要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困难重重,但刘平却借助脱贫攻坚的东风,让群众摘掉了“穷帽”,过上了好日子。

刘平的记事本上记录着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贫困原因,脑子里随时想着如何让他们脱贫致富。2016年,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魏光泽回到杨家屋村,两口子辛辛苦苦种了3亩烤烟,但由于错过了签订烟叶交售合同的时间,属于临时新增的种烟户,没有合同指标。刘平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主动找到魏光泽说,你只管放心把烟耪好,到交烟时我会帮你解决合同问题。为了凑够80公斤的合同量,刘平把岳父家的指标都补给了魏光泽家,为此他岳父还埋怨他,不和他说话。

针对杨家屋村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且田地有限、发展产业难的实际,刘平因村制宜、因户施策,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发展冬桃种植500亩,杨家屋村也从荒坡村变成了普淜镇冬桃种植规模最大的村。

村民魏成功曾种过菜、养过鸡、养过猪,都没搞成功,为此在村子里一度遭白眼。有的群众冷嘲热讽地说:“你白叫魏成功,还不如叫‘不成功’。”刘平却认为魏成功有闯劲,只是缺乏一些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便劝其加入村里的扶贫互助社和冬桃种植协会,帮助他承包了200多亩坡地,由互助社贷给他5000元启动资金,协调相关部门补助了全部苗木款;并组织村干部多次带领魏成功和其他种植户外出参观学习。如今,200亩冬桃已全部开花挂果,成了全村特色水果标准示范园。

如今,走在杨家屋村干净的村道上,沿路栽种的很多桃树都已挂果,村民杨枝有说:“这些树都是刘支书带领大家种下的,为了让杨家屋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这些年他没少操心。”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网络通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杨家屋也如期脱贫,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扯嗓门喊口号

不如干成一件实事

“喊十句口号,不如干一件实事。”这是刘平生前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二十多年来,刘平一心服务基层、心系群众,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系在心头,大到村级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小到群众邻里纠纷、矛盾琐事,他都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从群众的愿望出发,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和最急需的困难入手,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全村及群众利益的困难问题,努力为群众谋发展、办实事、做好事,让群众深刻感受到改革发展实实在在的变化。

村里危房多,群众住房条件差,20多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急需解决。2016年8月的一个雨夜,高村子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魏思义家的牛厩突然倒塌,看着被压死的黄牛和山羊,原本指望着能卖点钱过好日子的“财源”断了,魏思义一家人又急又气、欲哭无泪。刘平闻讯立即赶到现场,在雨中与村干部一起动手排除险情,安慰好魏思义一家后,顾不上劳累,连夜赶写材料,次日天不亮就骑着摩托车赶到镇上汇报情况,很快为魏思义家争取到1000元的救济款、向挂钩帮扶部门协调到帮扶资金3000元,帮助魏思义家渡过了难关。

“无论怎么难,都一定要让群众住上安居房。”经历了这次“天灾”,刘平带领村“两委”坚持“挪穷窝”与走富路并重。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屋山坡上东奔西走,实地考察,反复求证,最终选定“滑草皮”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滑草皮”是一个缓坡,要在上面盖房子,首先就要平整土地。为此,刘平联系了3台挖掘机,带领村干部不分昼夜地在“滑草皮”监督施工,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才推出了相对平整的4000多平方米地基。

2016年11月18日,对杨家屋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的18户贫困户和零星安置的6户贫困户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搬新家了。大家都来请刘平他们到家里吃饭,以示感谢。刘平说:“饭就不吃了。看到你们建起了新房,我们作为干部也和你们一样高兴。只要你们今后把生产发展好了、富起来了,就是对我们村干部最好的感谢。我今天和大家说好,明年你们哪家生产发展得最好,我就和其他村干部到他家吃饭,不用你们争,也不用你们来村上请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大声说道:“那好,刘支书,请放心,我们一定会把生产发展上去,让你们来家中吃饭!”“好,我答应大家!”刘平爽快地当众答应了下来。

可谁都没有想到,刘平和大家的这个约定却再也无法兑现了。

2017年3月11日,刘平的生命止步于赶往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路上。“爸爸走了,可他的电话还在不停响着……”女儿少梅哽咽着说。村里人都说:“刘支书为我们杨家屋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出殡那天,村里几百名群众自发赶来,眼含热泪,送他们这位最贴心的“当家人”最后一程。人群中,有在外打工、连夜乘车返乡的村民魏思华,只为最后看一眼这个无私帮助过自己的老支书;有被刘平一直照顾的“五保户”姚有章老人,他满脸泪水,悲痛地操劳着丧事……“当书记,民心可鉴,凭德而选;数政绩,宗宗利民,家谈户赞。”料峭的春寒里,雪白的挽联无声地诉说着刘平平凡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中共大理州委推进“两个革命”开展“学做”活动宣传报道组提供

(转载自4月26日《大理日报》)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