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时讯多媒体数字报纸

2022年5月23
星期一 第2087期

大理时讯文化旅游 静居博客 高高的苍山上有个湖

第4版:文化旅游 PDF原版PDF下载

高高的苍山上有个湖

□ 作者 魏向阳 2022 年 05 月 23 日 星期一 阅读:24

天生丽质“不墨千秋画”的大理苍山上有不少景观。玉局峰与龙泉峰连接的海拔3920米处,与一些名山一样,也有一个面积约4500平方米的高山湖泊。因传说元世祖征大理时率兵翻越苍山,曾在此驻扎洗马而称作“洗马潭”。

洗马潭水深约1.5米,水质清澈见底,属第四纪大理小冰期间高山冰碛湖。元代云南名儒李元阳所撰《点苍山志》记述:“《汉书》曰:‘邪龙云南,其山如扶风太乙,上有冯河,周围万步,五月积雪浩然。’”其中冯河指的就是洗马潭,传说这里是观音放养黑龙之处,因而洗马潭又有“龙池”之称。事实上洗马潭的海拔比起著名的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天池都要高,如称作苍山天池似乎也不为过,也许是因为洗马潭面积不是太大,而且附近不远还有黄龙潭、黑龙潭、双龙潭等与它平分秋色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细细观察可见,洗马潭潭底和四周,都是由薄薄的青黑色石板铺砌而成,显然不会是天然生成而系人工所为。又有史书记载,洗马潭古称“高河”,是南诏时期的水利工程设施。南诏丰佑年间,南诏王曾经派遣军将晟君在这里修建此高山水库,汇集和导引山泉水灌溉山下的农田,这在那时是一项非同小可的水利工程,因而著名的南诏德化碑上也对其有“遏寒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之记载。至今细观潭周围和附近,仍能依稀可见古代工程的遗迹,算得上是古时农耕文明的一处遗址。

洗马潭周围还生长着一种紫红色茎杆、翠绿色叶子、可以食用而且据说是只有苍山洗马潭一带的高海拔山地才有的野生植物,因洗马潭古称“高河”,因此把它们称作“高河菜”。高河菜经过腌制加工后,有一股子辛辣的味道,香气爽口沁人心脾,据说还有开胃健脾、清神醒脑等药理作用,称得上是一种颇具山野之气的野生名贵佳肴。当然如今大力倡导千方百计保护苍山植被生态、涵养水土草木,想必对于高河菜这一稀罕美味的山茅野菜,也只能口腹留情而不宜采撷加工食用了吧。

不论天然形成抑或还是人工修建造就,毋庸置疑洗马潭都是纤尘不染、颜值清丽高洁的“山巅之湖”,以其冰清玉洁的高冷气质和绮丽容颜,以及其周围漫山遍野苍劲盘曲如虬龙的高山杜鹃灌木林,潭下山坡挺拔傲立的高山冷杉林带和毛竹林带,吸引着无数慕名而来的游人和攀登者。虽然我居于距洗马潭直线距离仅仅只十多公里的山下,而与她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视也仅只两三次。一次是30年前的深秋,我们乘车从苍山下沿着傍山公路到达公路终点的停车处海拔3200米的高地,然后攀爬上坐落于海拔4092米的苍山十九峰之一小岑峰顶、据说是我国海拔最高高山电视差转台的苍山差转台,冒着苍山顶冰刀霜剑般冰冷刺骨的寒风,远远向下俯看南面3公里处的洗马潭,只见一汪碧蓝剔透的湖水沉静幽谧,仿佛一方碧玉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山林间,又宛如一片高原的蓝天坠落在苍山的峰巅,更像是一只来自远古的睿智慧眼,风情万种、灵光闪烁地与我们悠然对视。

第二次是多年前从苍山脚通往洗马潭的大索道开通之后,与20多年前深秋时节那次登临苍山相比,省却了不少艰辛之苦。山下坝子里还是晴空万里,本想好好领略一下盛夏苍山腹地和峰巅特别是洗马潭一带的绝妙风光与美丽景色,却不想苍山顶上却细雨蒙蒙,刚下索道时,还能依稀可辨不远处一片片挺拔苍翠的冷杉林和大大小小的杜鹃花树,还不虚此行地匆匆留下一些苍山之巅的风光印象。然而随着游览栈道渐渐走向洗马潭附近之时,周围即被浓浓淡淡的雨雾所笼罩,正如俗话所说的“如堕云里雾中”,能见度很低很低,视野被限制在数米范围之内,一时也难有大风把雨雾吹拂而去,肉眼只能目及十余步以内的景物,对于目力所及以外的一切便一片茫然、毫无所知,以至到达洗马潭边,仍然难以清晰地看清一潭水的全貌。苍山和洗马潭近乎无情地以重重叠叠的面纱甚至是茫茫帷幔或屏障,拒绝和阻拦着我的寻觅与造访。而让我见识了苍山和洗马潭近乎于神秘难测且显得有些严酷高冷的另一面,冷峻深沉、威严至尊的另一副面孔。

今年新年一过,几场春雪如约而至次第飘来,几夜之间飘飘洒洒的雪花便把苍山几座主峰的峰顶遮掩得皓首白头银装素裹,丽日蓝天下苍山峰峦的高原雪景,诱惑得我等再次登临苍山、与苍山春雪亲密接触。而久违的洗马潭则已经被皑皑白雪遮掩、覆盖得只剩一个角落露出清澈泛蓝的碧水。如果没有镌刻着“洗马潭”的石碑提示,若不特别留意,几乎还看不出这里是苍山圣湖洗马潭的所在。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文复制

我要评报 隐藏留言须知

署名:

  大理时讯报纸评论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大理时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大理时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大理时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 留言板管理员 或 大理时讯网络中心 反映。

正在加载评论……

关于我们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投稿邮箱:dlsxtg@163.com (副刊投稿):ycf1009@126.com
大理市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网站内容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413号